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一录
第一录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一、原文释义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蕴含深刻道理在乎其中。
二、中说西证
阴阳学说的本质内涵
三、中医内涵
㈠阴阳学说的起源
阴阳概念起源于上古,是人们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直观经验的总结,《易经》就是对这一总结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到西周末年,阴阳二字已明确提出。周文王弟弟虢叔的后代虢文公,当时就开始以阴阳二气解释自然现象,他说:“阳气俱增,土膏其动”、“阴阳分布,震雷出滞”(见《国语·周语上》)。虢文公认为土地解冻是阳气上升,春雷震动是由于阴阳二气处于“分布”的状态。周幽王太使伯阳父,以阴阳二气解释地震,认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见《国语·周语上》)。这里的“阴阳”属天文学概念,指出地震是由于阴气压迫阳气所致。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在《越语·越兴师伐吴而弗于战》中说:“阳至而阴,阴至而阳”、“后则用阴,先则用阳”,将阴阳观念用于兵法,这也是自西周以来对阴阳观念的发展和总结。到了战国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进一步发展了春秋时期阴阳说,以阴阳为哲学范畴,解释天地万物的性质,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战国中后期,齐国稷下学者邹衍,以阴阳观念为核心,创立了阴阳五行学派,“深变五行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司马迁语)。
以上说明阴阳说的演变,曾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然而将“阴阳”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并推向空前水平的则是《易传》和《黄帝内经》。《易传》中第一次将“—”读作阳爻,“--”读作阴爻,并明确提出了“阴阳”为《易经》之道。《易传》和《易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传是对经的解释,是对经作的高度哲学概括。所以说《易经》是我国的第一部哲学著作。《黄帝内经》中阴阳理论的运用极为纯熟。《内经》把阴阳作为自然界的基本规律,称阴阳为“天地之道”、“万物之根本”。用阴阳理论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解释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以阴阳失调作为人体疾病的基本病机,以调整阴阳作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以阴升阳降(《易经》里是阳升阴降)作为阴阳交感的基本规律,以“有名无形”作为认识阴阳的基本准则。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明确描绘了由天之阴阳转化为人之阴阳,天人之间具有同构的相通性,即天地大阴阳,人体小阴阳。
㈡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事物,既可代表相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白昼与黑夜、晴天与阴天、日与月、水与火等。如《灵枢·阴阳系日月》篇曰:“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局方发挥》有:“阴阳二字因以对待而变,所指无定在”。《类经·阴阳类》曰:“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和阴阳自和与平衡几个方面。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阴阳双方虽然不断地处在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作用的运动之中,彼此之间随时发生着消长和转化,但阴阳双方仍然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
任何事物内部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也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但阴阳与矛盾的内涵并非完全相同。矛盾只说明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并不规定两个方面的属性。阴阳则不然,它规定了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两个方面的属性,即“阴静阳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凡是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亢进的皆属于阳,反之则为阴。
四、现代研究
㈠DNA双螺旋结构与阴阳学说
人体遗传特征取决于脱氧核糖核酸(DNA)链中特定的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经过RNA的转录、译码和DNA的复制,便能把亲代的特征传给子代。采用太极阴阳符号系统代表人体遗传基因系统,则太极所生两仪恰可代表两种核酸:阳爻“—”代表DNA,阴爻“--”代表RNA。如此就建立了太极哲学符号体系与生物遗传科学中的基因体系两者的对应同构关系[1]
㈡基因、蛋白质与阴阳学说
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含有生物体发挥生理功能必须的全部遗传信息。每个DNA含有脱氧核糖、磷酸和碱基。碱基有四种,即腺嘌呤(ademine,A)、胸腺嘧啶(thymine,T)、鸟嘌呤(guamine,G)、胞嘧啶(cytotine,C)。A、T、G、C四种碱基对是以中心法则相配对的,一侧碱基的排列顺序一旦确定,则另一侧的碱基顺序也就自然确定下来了;如果A、G属阳,则T、C属阴,总是以阴阳结合的方式出现,反之亦然[2]。DNA的复制过程,如“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以至无穷。如果DNA结构中的“阴”和“阳”失调,或DNA复制过程中的“阴”和“阳”组合失调,是使生物物种变异和遗传性疾病或其他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另外调控基因与结构基因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基因在复制、转录、翻译等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发挥正常作用。其中,结构基因属阴,调控基因属阳。在一个结构基因中,启动因子在转录中起激活作用,属阳;终止因子在转录过程中起终止作用,属阴。启动因子与终止因子,一阴一阳,一动一静,相反相成,保持基因转录的节制与平衡。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存在于细胞核内。人类体细胞的细胞核上有23对染色体;基因是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一个DNA上有三万多个基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每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染色体是DNA分子的主要载体,且成对存在。
㈢环核苷酸与阴阳学说
1973年,美国生物学家Goldberg根据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cGMP)这一对环核甘酸对细胞功能的相互对抗、相互制约,保持一定比例关系和相对平衡作用,提出了“阴阳学说与cAMP和cGMP双向调节关系的假说”,认为这就是中医学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cAMP升高为阳,而在特殊情况下,则以cGMP升高为阳。Ellott于1975年更直接提出cGMP即阴,cAMP即阳[3]。
GeraldWeissman[4]通过实验,提出了生物体“介质释放的阴阳学说”,认为cAMP能使溶酶体酶、组织胺慢性反应过敏物质、SRS-A淋巴激活素的分泌减少;cGMP能使溶酶体酶、组织胺慢性反应过敏物质、SRS-A淋巴激活素的分泌增多。也就是说环核苷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用环核苷酸的这种双向调节系统来阐释阴阳学说仍然是一种假说,这种假说可以用cAMP和cGMP来阐释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理论。
国内学者对一组虚证患者(包括内分泌功能减退疾病和非内分泌疾病)进行了血浆环核苷酸的测定,初步观察到阳虚患者的cAMP值低于正常,cGMP值高于正常,cAMP/cGMP比值较正常值低。而在阴虚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则发现cAMP值增高而cGMP降低,cAMP/cGMP比值升高。另有学者在研究中观察到各种疾病的共同规律是:阴虚时主要是cAMP含量升高,不一定伴有cAMP/cGMP比值升高,阳虚时主要是cAMP/cGMP比值降低[5]。
㈣细胞膜与阴阳学说
细胞膜是生物膜,由于通透性的不同,膜内外所带的电荷恰好相反,一般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二者既对立又互根。这外为阳,内为阴,与阴阳相似。不仅如此,阴阳之中还有阴阳,如神经细胞,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但是其中属阴的突触小泡则膜外带负电,即为阴中之阴[6]。
㈤银河系与太极图
宇宙万象都是基于“相对”的,从无到有是相对,膨胀收缩是相对,黑洞白洞也是相对。从银河系中间的大圆横截面剖开来看,整个银河系就是一个太极,白洞与黑洞是阴阳鱼眼,中心螺旋场是太极中心动力源。总之,小到DNA分子、结构、细胞膜,大到宇宙、银河系,阴阳的对立统一法则无处不在,甚至都呈现出“阴阳鱼”的基本架构。
五、中西汇通临证思路
㈠为了较为直观地理解阴阳对立以及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概念,人们创造性地绘制了“阴阳图”即“阴阳鱼图”。黑白两鱼即示对立,两鱼眼说明阴阳互含。但世间万象以及生命活动中的阴阳成分,绝对不可能是以这种平面的黑白分明的形式存在,而永远是立体式的、多维的甚至是“水乳交融”的状态。再者,人们所看到的并不是阴阳潜在的质与量,而只是阴阳质与量调和的外在征象而已。阴平阳秘并不是单指阴阳两个方面量的绝对相等,很多情况下则决定于阴阳两个方面的特质属性,有的须平分秋色,而有的可二八分成,这大概就是临证时须举一反三、知常达变的奥妙所在吧!
㈡事物内部的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调和,从而使事物的性质获得相对的稳定状态。人体的阴阳秉受于父母,先天禀赋本有偏盛、偏衰,加之自然和社会对阴阳之影响,人体阴阳的消长就更复杂了,甚至小至昼夜时辰,大到四季更替,机体的阴阳比例也在不断地变化。正因为如此,生活中的平常人才有可能存在生理差异及性状之偏,即使是同一个人其性情亦常因时因地而异。这种生理状态虽存在阴阳偏盛、偏衰,但依旧属于“调和”的范畴。可见“调和”比“平衡”更具有弹性空间,也就是说调和还包括了一定限度的“不平衡”。从“平衡”到“不平衡”,只要不至于“倒塌”,或者说在机体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者,都属于“调和”。难怪社会上有人厌热,有人怕凉,有人凉热皆不适,有人凉热都能行;有人孤僻,有人合群,有人冷淡,有人热情,有人不温不火,但自己及他人都暂且可以承受。很显然,如果离平衡点越远,则离“倒塌”越近,而出现病理反应;一旦有“不平衡”现象出现甚至有“倒塌”迹象者,便是所谓的“亚健康”状态。而所谓养生者,则是根据自身阴阳的偏盛、偏衰状况而选择使阴阳保持调和乃至归于平衡的修炼方法。如此理解和诠释阴阳调和的涵义,会让我们把健康、亚健康、疾病及养生联系在一起。
㈢始学中医,认为辨证并非难事,但及至临床日久,才觉要精确辨证真非易事,而最难者,莫非辨“阴阳”,始知“治病并求于阴阳之本”的真谛所在。如今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工业污染,农药残留,抗生素超标,加之人们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极易使机体阴阳失于调和,且临床表现错综复杂,阴阳属性真假难辨。患者自觉畏寒怕冷,却手足心热难耐,又见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却是沉细无力,此阴证耶?阳证耶?让人莫衷一是。究其原因,盖与人们所接触毒邪的属性有关。抗生素多性寒易损阳气;激素催生则性热,常常有助火之虞;农药中之重金属则损伤肾小管而致“浓缩—稀释”功能失常而表现为夜尿增多,中医学则称之为“肾失开阖”;装饰材料中的甲醛等毒素可致血液病,足见其有伤血之弊,加之今人常常“以酒(包括各种饮料)为浆,以妄为常,卧以入房,欲竭其精(荒淫无度)”(《素问·上古天真论篇》),都是伤精耗气之举。因此,不同阴阳状态的人们受到环境、作息、饮食中不同属性的有害因素侵袭,所形成的阴阳失和状态是千姿百态的,有时表现明显的却往往是假象,“貌似阴虚的阳虚证”和“貌似阳虚的阴虚证”在临床上屡见不鲜,如何在这纷扰的临床表现中拨云见日、去伪存真?笔者拙见,一是要积累临床经验,多见定能识;二是要以舌象、脉象为主;三是深入了解患者的寒热好恶;四是从患者的生活习性中寻找易感因素。其实,人们生活中损阳耗阴的因素时刻存在,而临床征象中又多见到既有阳虚又有阴亏的症状和体征,去除一部分真假阴阳虚损证之外,则大部分患者都是属于阴阳俱损的范畴,用平补阴阳之法亦常能奏效。
另外,在临床上阴阳难辨的状况还存在于已接受过激素细胞毒药物治疗的患者。虽然患者表现为汗多、怕热、满脸疖肿、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一派热象,但用清热、解毒之品无效,最后用温阳法治愈,足见长期用“虎狼”之化疗药确能导致机体阴阳之机的紊乱,而且还会假象丛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