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中医工作室

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二录

发布时间:2025-07-10 点击数: 字号:

第二录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一、原文释义

“亢害承制”首载于《素问·六微旨大论篇》,即:“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承之。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自然界在正常情况下,处于阴阳五行的动态平衡之中,人体亦是如此。然而阴阳对立消长,一方偏盛必然导致另一方偏衰,反映在五行上则表现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即所谓“亢则害”。但是由于自稳效应,机体应对一定程度内的过亢可及时作出自我调节,如“相火之下,水气承之”等,以克服失衡状态,即“承乃制”。“承”即是机体的自我调节。“亢害承制”属于运气学说中的五行生克机制,是六气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1]

二、中说西证

“亢承害制”的科学内涵

三、中医内涵

亢承害制是五运六气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中医学重要的治疗观。刘完素指出:“不明标本,但随兼化之虚妄为治,反助其病而害于生命多矣”(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诊断疾病应正确把握疾病病理本质。王履认为“且夫人之气也,固亦有亢而自制者,苟亢而不能自制,则汤液、针石、导引之法以为之助”(见《医经溯洄集·亢则害承乃制论》),运用医疗手段进行干预,使机体得到“自制”。明代医家虞抟在《医学正传·医学或问》中所言:“制者,制其气之太过也。……此五行胜复之理,不期然而然者矣”,提出了一元、六元说以及子来救母的观点。李中梓提出“虚则补其母”,在《删补颐生微论·化源论第十二》中指出:“脾土虚者,必温燥以益火之源;……此治虚之本也”。“亢害承制”从揭示自然的调节机制发展至对人体生理病理的阐释,对后世医家诊断疾病、纠其盛衰、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用自然象态说明六气的亢害承制现象:“热盛水承,条蔓柔弱,凑润衍溢,水象可见”,“寒甚物坚,水冰流涸,土象斯见,承下明矣”,“热盛而见水象,寒盛而见土象”等一系列物象、气象特点。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亦有形象描述:“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以至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阳明所至为散落,温。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上述现象是亢害承制的自然呈现,这种承制关系也是大自然得以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素问·保命全形论》有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从人的生理现象而言,五脏系统也存在亢害承制的自我调节。人们在悲伤时痛哭流涕,高兴时则喜笑颜开,涕为肺液,笑为心声,破涕为笑因心火承制肺金,防止悲伤太过损伤肺气。

刘完素运用运气亢害承制理论分析六气为病之病机,强调辨证须鉴别病象之标本真假。六气过亢“皆所谓过极则反兼有鬼贼之化,制其甚也”。“鬼贼”即与病机表现相反的症状,如“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谓己亢过极,反似胜己之化也”均为一气亢害过极的病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木气亢极见燥金之化等等。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风类》云:“诸暴强直,支痛緛戾,里急筋缩,皆属于风”,“筋缩里急,乖戾失常而病也。然燥金主于紧敛短缩劲切,风木为病,反见燥金之化,由亢则害,承乃制也,……故诸风甚者,皆兼于燥”,提出厥阴风木过亢可见肺金燥的征象。

四、现代研究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作为整体存在的系统,其各组成部分之间充满了各种联系。在一个系统中,各要素相互承接、相互制约,使系统达到一个相对动态平衡,并在平衡中稳定地向前发展;若这种平衡被打破,系统内各要素又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当平衡无法实现时,系统也将不复存在。系统要存在并且不断发展,必须保持其内部的相对稳定,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若某一部分偏胜,就会恃强凌弱,亢而为害,破坏系统的稳定,威胁到系统的整体。系统制其偏胜,使系统内部实现新的稳定,这种调节机制就是“亢害承制”。

从控制论的角度看。“亢害承制”是一种典型的负反馈控制[2]。现代研究将“亢害承制”学说中有关内容与现代遗传学的认识结合起来,多基因遗传中基因的“多效性”使基因之间可以相互调控,这种作用与“亢害承制”中“六气”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类似。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优势基因的不断累计,会使一小部分群体携带的都是有效的优势基因,进而这个群体以及其后代表现某种性状的强度越来越大,当优势基因累计到一定程度,基因调控就会发生作用,来抑制这些“优势基因”的无限累计。用中医“亢害承制”理论解释基因调控作用,当优势基因累计到一定程度,就会有调控基因对其进行“牵制”,使优势基因不至于无限累计。一旦失去这种调控作用,人类的遗传系统平衡也会被打破而终止进化。只有系统之间相互“制约”,才能使“过亢”基因得到抑制,亦即“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生理表现

“亢害承制”在机体的生理表现:机体维持平衡的状态,例如体温的上升与下降作用构成了一对阴阳关系。当升温作用达到一定程度,体温超出人体正常水平,即阳将亢而为害之时,降温作用就启动,通过出汗、减少运动等方式使体温恢复正常;当降温作用达到一定程度,体温低于人体正常水平,即阴将亢而为害之时,升温作用就启动,通过关闭汗孔、战栗等方式使体温恢复正常。水液的蓄积与排泄与此相似,当水液蓄积到一定程度超出人体正常水平时,排泄作用就启动,人的渴感减弱、饮水减少、尿液稀释、尿量增加,从而使水液的量恢复正常;当水液排泄到一定程度,低于人体正常水平时,饮水增多、尿液浓缩、尿量减少,从而使水液的量恢复正常。又如生理状态下,血糖升高,**胰岛β细胞增加胰岛素分泌,使血糖保持正常范围,从而维持胰岛β细胞正常的增殖、分化周期及表型。正常的胰岛β细胞可以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制约血糖的升高。如此形成亢而自制免其害的良性循环。

病理机制

现代对“亢害承制”病理机制的认识,如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失代偿,血糖仍然维持较高水平,产生糖脂毒性,损害胰岛β细胞,发生凋亡、去分化、转分化及增殖抑制,最终导致胰岛β细胞质和量的下降,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功能减退, 从而使高血糖持续,糖脂毒性加深,胰岛β细胞损伤进一步加重,如此形成亢而失制受其害的恶性循环。此时需要借助外界干预,如胰岛素、降糖药物,体内外合力使高血糖恢复正常或合适范围,减轻甚至解除糖脂毒性,改善胰岛β细胞生存状态及分泌功能。

五、中西通临证思路

祖国医学中的脏象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的理论体系。它是古人从整体观念出发,对五脏功能结构的高度概括,它不但是一门独特的生理学(有人称它为“行为生理学”),而且还是病理学和诊断学的理论基础和“辨证论治的核心”,蕴藏着丰富的一整套控制论概念和原理,完整地体现了“亢害承制”的思想。

脏象学说中“以象知脏”的认识方法与控制论的“黑箱”理论

脏象学说是研究内脏功能及其相互联系规律的科学,但它所用的方法,不是从内脏的细微结构去认识其功用,而是把内脏系统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其表象测知其内脏的功能活动。唐人王冰在解释“脏象”一词时说:“象,所见于外,可阅者也”;明人张介宾也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元人朱丹溪则更明确地指出:“欲知其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必形诸外”。可见,“脏象”一词,深刻反映了脏象学说在研究内脏功能时所用的方法。也说明这一独特的认识方法是以“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哲理为启迪,经过无数的实践活动而得来的。

“黑箱”理论是控制论中用以认识、观察、改造客观事物的方法。即对于一切给定的具有信息变换的事物,它的内部功能、结构是未知的,通过对输入和输出信息的比较,运用“推导联系”,揭示隐藏在信息变量背后的新变量。可以看出,脏象学说中“以表知里”的认识方法,蕴有朴素的、自发的“黑箱”原理,它正是把人体内脏作为一个不能打开的“黑箱”,依靠四诊直接取得的“象”的变量,用其独特推导联系理论工具,来描述、模拟“脏”的功能结构的。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是通过经络实现的。故经络学说,是脏象中重要理论之一。

脏象学说中内脏一体与反馈原理

反馈,又称回授,是指把系统输送出去的信息作用于被控制对象后产生的结果(真实信息)再输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反馈的结果,如果有利于加强输入信息的称为正反馈,反之称为负反馈。控制系统与被控制系统之间可以相互利用,构成闭合回路。脏象学说中不但内脏与外界环境这一控制系统体现了这一原理,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也体现了这一原理。人体五脏就是五个大系统,每一个系统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接收者,即它们既是控制系统,又是被控制对象。每个系统可同时发出或接受相生相克两种矛盾的控制信息,相生就是指这一系统对另一系统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相克,是指这一系统对另一系统的功能活动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生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生克过程共同存在,交互进行,才能维持整个“闭合回路”的平衡协调。如果整体系统中的某子系统(如脾系统)发生较小的偏移时,整体系统中的相关部位(如心、肝子系统)可以通过对它的相生相克作用,帮助它恢复平衡。若生很大偏移,与之相关的部位一时不能使它恢复平衡,则会引起其他子系统偏移,甚至导致所有子系统的不断运动,直到平衡恢复。

这一理论给予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脏象学说所反映的内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之理论,用控制论来看,人体是一个超常的自控系统,是以心(包括脑)为控制中枢,以真气为生命活动的信息,以经络为信息出入的通路,通过反馈联系,实现稳态和动态运动变化的整体系统。实践证明,人体可以通过意识锻炼(指气功)来自我控制,使内脏系统功能更加协调。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