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三录
第三录
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阳明者,胃脉也……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一、原文释义
“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阳明者,胃脉也……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出自《素问·逆调论》。后世将其概括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不得卧”即“不寐”,古代文献常有“不得眠”“不得睡”“卧不安”“目不瞑”等记载。轻则表现入睡难,或易醒,或醒后再寐难,或眠浅梦多等症状,重则彻夜不眠,影响日间作息。失眠是当今社会较为普遍又易被忽视的疾病,其发病率仍逐年增长,为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中医对失眠发病机制和治则最早的阐述,为后世失眠的辨证论治打下了基础。
二、中说西证
胃不和则卧不安与胃肠功能紊乱。
三、中医内涵
中医认为不寐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阳不入阴,阴阳失交”,而阴阳交通往往依赖于脾胃气机升降,故“胃和”是“卧安”的先决条件,此处之“胃”包括阳明经胃、太阴经脾及小肠等。中医理论中经络、五行、营卫气血、脑胃相通均可体现“胃”和不寐之间的联系。
㈠经络
根据经络循行来看,“胃”所包含的脾、胃、小肠,均与心相联系,正如《灵枢·经脉》所载:“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胃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是主脾所生病者……烦心,心下急痛……不能卧”、“小肠手太阳之脉……络心”。手足阳明经是卫气由阳经入阴经前必须通过的“关卡”,若二经经气不利,则直接影响卫气的正常运行,导致失眠。
㈡五行
胃与脾互为表里,均属土;心属火,火生土,火为土之母,故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子母相及,脾病可累及于心。从解剖来看,两者仅有一膜之隔,常相互影响。若中焦气机不利,则心脉不通,神无所归则失眠。
㈢营卫气血
《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营卫相合,共同充养精神,则睡眠安稳。脾胃为营卫化生之源,人之水谷经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化为精微物质,清者为营,行于脉中,浊者为卫,行于脉外,二者异名同源,内外相贯,遍布周身。不仅如此,脾胃乃是气血生化之源,其盛衰与睡眠有直接的关系。如《难经·四十六难》曰:“老人卧而不寐,何也……老人血气衰……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㈣ 脑胃相通
《灵枢·动输说》云:“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表明胃与脑相通。除此之外,脾胃也为人脑提供精微物质,以充养元神。
四、现代研究
㈠肠-脑轴-微生物
HojoM等[1]通过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的系统回顾Meta分析研究发现,同时具有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的精神药物对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有效。赵小刚[2]采用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得出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可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李月等[3]根据子午流注法对慢性胃炎的失眠患者在辰时进行艾灸治疗,结果发现慢性胃炎症状缓解,失眠症状得到改善。邓陈英等[4]应用小儿推拿从“脾胃”治疗小儿夜啼,处方包括清补脾、清板门、逆运内八卦、清四横纹、清大肠等手法。均为“胃不和则卧不安”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㈡脑肠肽
脑肠肽既存在于胃肠道也存在于脑组织,均属聚多肽。脑肠肽不仅在外周负责调节着胃肠运动、分泌、微循环、免疫等功能,同时也参与到皮层神经元进行信息交换,调节胃肠道生理活动[5]。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内分泌网络,即为脑-肠轴。当肠道微生物失态,脑肠肽传导异常,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兴奋迷走神经,不仅影响失眠,还可促进大量胃酸分泌,使胃黏膜屏障受损,引起消化系统疾病[6]。
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节受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调控。睡眠除了受脑电波影响,同时也会随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释放而发生改变。若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兴奋了迷走神经,则胃酸分泌大量增加;同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黏膜的修复能力减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胃部的血量减少,胃黏膜变薄,容易引起胃炎或溃疡的发生[7]。
五、中西会通临证思路
笔者曾遇甘肃合水县一女性患者,还焦虑、失眠症多年,求医足迹遍布陇东,甚至去过西安,抗焦虑、安眠等中西药物均长期服用,效果日渐式微。除了失眠、烦躁,尚有脘腹胀满、纳谷不香、大便黏腻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滑等症象。便觉胃肠功能紊乱可能是失眠、焦虑的关键所在,故以半夏泻心汤消息。半月后,患者电话告知:随着腹部胀满的消除,睡眠、焦虑状况也大为改善。胃和则卧安,诚则斯言。
如今,已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能起到治疗失眠的作用,并且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代谢平衡等[8]。短链脂肪酸能**肠道蠕动,促进肠道菌群代谢平衡,维持肠道微生态环境,促进脾胃功能正常的发挥,从而达到“胃和”则“卧安”的目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会通,造福人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