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中医工作室

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四录

发布时间:2025-07-10 点击数: 字号:

第四录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一、原文释义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诸转反戾:转,是指身体转侧不利,活动受限的病变,唐容川《医经精义·诸病所属》:“转者,左右扭掉也”反,是指角弓反张,表现为项背高度强直,使身体仰曲如弓状的病症,“反者,角弓反张也”戾,为身体屈曲,不能仰伸的病状,“戾,如犬出户下,其身曲戾,即阳明痉病,头曲至膝也”张介宾主:“转反戾,转筋拘挛也”诸转反戾是指身体躯干部特别是腰背部俯仰转侧不利的病症,也泛指四肢筋肉挛急的病变。

水液浑浊:水液,是指人体的各种体液,包括存在于体外的分泌液、排泄液,同时也包括存在于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中起营养滋润作用的津液,分泌液包括与五脏相应的汗、泪、涎、唾、涕,气管、支气管分泌的痰液,**分泌的白带;排泄液包括粪便和尿液。水液,在此历代医家均认为指的是小便。如张介宾《类经·病机》、滑寿《读素问钞·病能》、冯兆张《内经纂要·至真要大论篇》:“水液,小便也”水液混浊,唐容川《医经精义·诸病所属》释云:“小便不清也”,是指尿液失于清澈,液体呈浑浊状态,或尿色深于正常,尿色变为黄色、深黄色、红赤色、酱红色等。

二、中说西证

下焦湿热的微观状态

三、中医内涵

筋脉拘挛,角弓反张,身体屈曲不能直,以及尿、汗、痰、涕、涎等排泄物浑浊,其病机大多由热邪所致。由于热邪炽盛,伤津耗血,使筋脉失于濡养,则出现筋脉拘挛,甚者角弓反张,身体屈曲不能直等症状;热盛煎熬津液,小便浓缩,则易出现尿液等排泄物浑浊。可见,本条主要着眼于水液的性状,“水液浑浊”是“诸转反戾”的兼症[1],因此“水液浑浊”是确定寒热病机之关键。

古代医家发现水液浑浊是通过“望诊”用肉眼观察到的,这是一种宏观的症状体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尿液失于清澈,液体呈浑浊状态,如浓度变稠、有漂浮物、沉淀物等,在中医多属淋证、白浊、尿浊等病,大多与湿热下注有关;二为尿色深于正常,尿色变为黄色、深黄色、赤红色、酱红色等,在中医多属实热证、湿热证、虚热证。

四、现代研究

如今,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医学的各种辅助检查及显微镜等仪器,能够在微观状态下更细致地观察尿液性状的微观变化,谨察疾病变化的微观指标,进行微观证,即从宏观走向微观。沈自尹于1986年提出了“微观辨证”的概念,即在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中,依靠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人体的结构、代谢及功能特点,更为准确、细致地认识中医“证”的物质基础,与传统的中医宏观辨证相互补充[2]。可以看出,关于“水液浑浊”表现,中医的范围比较小,而西医的范围比较大,既包括了肉眼(宏观)的“水液浑浊”,也包括了镜下(微观)的“水液浑浊”。比如通过尿常规检查,可以分析尿比重、尿液渗透压、尿蛋白、尿白细胞、尿红细胞、尿隐血、尿葡萄糖、尿酮体、尿颜色及透明度等指标,因此蛋白尿、血尿、白细胞尿甚至脓尿,就成为微观状态下的“水液浑浊”。

五、中西通临证思路

微观辨证是宏观辨证的补充和发展,不断地将微观指标与宏观症状体征联系起来,为临床上无证可辨者提供用药依据。以“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来解释蛋白尿、白细胞尿、脓尿或镜下血尿,引出清热利尿通淋**,更好的解释了刘宝厚教授的“湿热不除,蛋白难消”之理。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