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五录
第五录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一、原文释义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㈠水液
是指人体的各种体液,包括存在于体外的分泌液、排泄液,同时也包括存在于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中起营养滋润作用的津液,包括汗液、泪液、涕液、痰液、带下液、乳汁、月经、产后恶露、疮疡的脓汁、尿液、泻下液。张介宾《类经·病机》释为:“水液者,上下所出皆是也”。吴昆《素问吴注·至真要大论七十四》:“水液,上下所出水液也”,语意高度凝练的概括了所有分泌液与排泄液。滑寿《读素问钞·病能》:“上下所出,及吐出溺出也”,语意有所重复。唐容川《医经精义·诸病所属》:“下为小便,上为涎唾”;孙沛《黄帝内经素问注解》:“上为涕唾,下为小便,皆水液也”,释义比较片面。当以张介宾、吴昆所释之义为是。
㈡澄澈清冷
是指“水液”呈现清澈透明、稀薄寒冷的状态,与属热的水液浑浊相对而言,是临证中判断寒热的一个标志。滑寿《读素问钞·病能》:“澄澈清冷,湛而不浑浊也”。历代医家多从病因加以阐释。如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寒类》:“水体清净,而其气寒冷。故水谷不化,而吐利清冷,水液为病,寒也。如天气寒,则浊水自澄清也”;孙沛《黄帝内经素问注解》:“热蒸水液则浑浊,水冷则清,水热则浊,寒水下澄,清明若镜,凡人身之液,如感风寒则涕流清,脾寒下泄则便清,肾虚溺亦清,且清澄透彻,故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二、中说西证
澄澈清冷的微观病理
三、中医内涵
各种分泌液与排泄液,如汗液、泪液、涕液、痰液、带下液、乳汁、月经、产后恶露、疮疡的脓汁、尿液、泻下液等,呈现清澈透明、稀薄寒冷的状态,大多属于寒证。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篇》:“水液澄澈清冷,则下焦虚寒,乃足少阴肾经之病,肾主寒水,故皆属于寒”。总体来说,是缺少阳气。阳气不足,不能温煦水液,气化失司,水液则呈清稀状。五脏的阳气不足,脏腑功能减弱,则泪、汗、涎、涕、唾呈清稀状。如脾阳不足,则水湿下注大肠而为稀便,水湿下行胞宫而带下色白清稀。肾中元阳虚衰,温煦失职,气化失司,不能蒸腾水液,则小便清长,夜尿频多。此即“澄澈清冷”之状。当然,肾为阴阳水火之宅,五脏之阳气不足,肾中元阳虚衰为其根本。
四、现代研究
尿液是指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排泌所产生的终末代谢产物。每天血液经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原尿达180L,而终尿仅约为1.5L。这表明滤过液中约99%的水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只有约1%被排出体外。肾小管是与肾小囊壁层相连的一条细长上皮性小管,具有重吸收和排泌作用。
水重吸收的动力来自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建立,即髓质渗透浓度从髓质外层向**部深入而不断升高。在抗利尿激素存在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增加,小管液从外髓集合管向内髓集合管流动时,由于渗透作用,水便不断进入高渗的组织间液,使小管液不断被浓缩而变成高渗液,最后尿液的渗透浓度升高,形成浓缩尿。
中医之“澄澈清冷”,是指“水液”呈现透明、清稀、寒冷的状态。尿比重反映肾脏的浓缩功能,由于肾小管损伤导致由于髓袢升支粗段对水通透性低而形成的高渗环境被破坏,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处水的重吸收减少,尿中水含量多,所以形成低比重尿。尿渗透压低主要由于肾小管功能受损,引起肾脏浓缩能力下降而夜尿增多,可同时伴有尿比重降低,此即尿之“澄澈清冷”的微观指标。
五、中西会通临证思路
既然“水液澄澈清冷”、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系肾阳失于温煦、气化不济所致,治宜温补肾阳,缩泉摄水,则临床上若检查所得尿比重、尿渗透压下降,虽宏观未见肾阳虚衰之征像,亦可用温肾之法治之。也可认为尿比重、尿渗透压下降系肾阳不足、固摄无权之隐性之证。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