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中医工作室

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九录

发布时间:2025-07-10 点击数: 字号:

第九录

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一、原文释义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 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出自《素问·奇病论篇》。任应秋认为“五”为五行中“土”的代表,《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五……”,故此为“土气之溢”,脾热、脾胃湿热太盛,邪气上泛,口中发甜,即为“脾瘅”病。“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是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若“津液在脾”,是脾失健运而致精气不布散,聚而酿成湿热,湿热上泛,“令人口甘”。湿热之邪是由于“肥美之所发”,饮食过于肥甘厚腻,“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即生湿热;“甘令人中满”是糖类进食多了,容易产生湿热使中焦运化不通,于是其气上溢而发生口甘,最终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即用佩兰、藿香、苏叶等芳香药物,芳香化湿以除陈蓄于中焦的湿热邪气[1]。可知“脾瘅”,常由多食甘味而发。“瘅”有“热”之义,如《素问·疟论》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王冰注:“瘅,热也,极热为之也”,故“脾瘅”意指脾胃有热。

二、中说西证

 脾不为胃行其津液与葡萄糖转运障碍

三、中医内涵

脾不能为胃行其精气,是指脾的运化功能失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运化”之意,“运”指营养精微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化”则是指对精微物质的转化与利用,亦可称之为对水谷精微物质的封藏。由此可见脾瘅、消渴的病机关键其实在于“运化”的失常,病而久之导致“阴虚”。如何准确理解“阴”以及“阴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可见“阴”即为封藏起来的水谷精微物质,而“阴虚”即为水谷精微不能潜藏所致。藏精之功能既与肾有关,更与脾的“化”密不可分。脾瘅、消渴皆因“数食甘美而多肥”致脾不堪其累而不能为胃行精,出现“五气之溢”。消渴病机特点即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同时衍生的痰浊、血瘀均可视为标。遣方用药方面,“兰”是治疗消渴病的要药,其功能作用是“除陈气”。“兰”即佩兰、藿香、苍术等具有芳香化湿之功效的中药,芳香化湿便是“除陈气”。结合现代医学检验手段及微观辨证理念,“陈气”可理解为高糖血症、高脂血症以及高黏血症的病理状态,对应中医病机概念,则以痰湿、湿浊、血瘀等形式表现。

四、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理论中,吸收入血的葡萄糖,需与胰岛素结合而进入到细胞内,经过三羧酸循环而转化为能量。2型糖尿病的发生,就在于因遗传、饮食、肥胖等原因,导致胰岛素抵抗而使胰岛素的功能部分障碍,从而进入细胞的葡萄糖数量受限,此即中医所谓“不藏精”而成阴虚之状,此即“阴虚为本”。大量的葡萄糖滞留在细胞外,以致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升高,大大增加机会性感染的发生几率。而感染即炎症,炎症即湿热,此即“湿热为标”。

五、中西通临证思路

既然糖尿病的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那么,其治法当为“坚阴清热”,而能担当此任者则非黄连、黄芩、黄柏、大黄、苦瓜等莫属,玄参亦由此功效。“坚阴清热”也正中“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病机之肯綮,更与现代研究证实黄连、黄芩、黄柏、苦瓜等不仅含有天然胰岛素,而且还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相吻合。中西医会通,在此得到完美的表达。

因为糖尿病发生的关键就在于脾失健运,因此,湿邪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此即**所谓的“陈气”。除陈气当然要用芳香化湿之品,在众多的芳香化湿药物中,唯苍术独受医家青睐,何也?因为《珍珠囊》谓其能“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仁斋直指方》指出: “苍术以敛脾精”,可谓标本兼治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先生有二个治疗糖尿病著名的药对,即黄芪配山药、苍术伍玄参。黄芪益脾气,山药滋脾阴,玄参坚阴,苍术醒脾除湿,兼顾到了脾胃失调在糖尿病病机中的方方面面,难怪医家屡用屡爽。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