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十录
第十录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一、原文释义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出自《灵枢·经水篇第十二》,其意为:对于人之八尺有形的躯体而言,它有皮有肉,其深浅广狭,在体表部都可以通过用一定的尺度去测量,或是用手指去切按摸索而了解;人死了,还可以通过解剖其尸体来详细观察其内部脏腑的情况。
二、中说西证
中医亦有解剖学基础。
三、中医内涵
关于解剖学的内容散见于《黄帝内经》、《难经》、《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医林改错》典籍中,但未能全面概括论述中医解剖学的理论。这也导致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医是没有多少解剖学的,其实不然,中医的解剖学出现时间非常早,“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经水篇第十二》),这就表明中国有关于解剖的历史记录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且“解剖”一词亦为古人所创。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当中就有着“割皮解肌,诀脉结筋”的记载。在《难经·四十二难》中有许多关于解剖的论述,例如“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汉书·王莽传》也曾记载王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同活体解剖。
然而,为何中医学的理论主干却没有沿着解剖学的方向发展,而是选择了以“精气神”为基础,以藏象、经络为框架的信息观察系统,推测机体生理变化而实施干预呢?原来,医学受到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远比其他学科大得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时被社会伦理、文化价值取向等人文因素所左右。影响中医解剖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儒家的伦理思想。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家“仁”的思想深入人心,医学解剖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矛盾,于是不得不作出让步,使科学技术服从于伦理的需要了。譬如,《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就极大地阻碍了解剖学的发展。但尽管如此,中医的解剖学并没有断流,宋时欧希范、蒙干等起义领袖的解剖事件、以及宋朝泗州犯人尸体解剖事件,先后汇编成了《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对后世影响深远。明赵献可在《医贯》中记载[1]:“肺两叶白莹,虚如蜂窠,下无透窍,故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吸一呼,无有穷也”;对肝胆解剖记载:“肝独有两叶”、“膈膜之下有肝,……,肝短叶中有胆附焉,胆有汁藏而不泻”;对肾的记载是“肾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黄脂包裹,里白外黑,各有带两条”。对肾的描述,与现代肾的解剖认识基本相同,充分说明了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结构观察之细致,描述之正确。杨继洲在《针灸大成》[2]中描写到“脾重二斤三两,广三寸,长五寸,掩乎太仓,附脊十一椎”;清代王清任历经四十余年通过观察死于瘟疫、战乱、饥荒等的尸体,而编著《医林改错》对后世的医学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3]。如他通过观察证明了肺实为两叶,从而否定了《难经·四十二难》当中的“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的说法。王先生提出的“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主张“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但是由于其解剖的方法失当,所以结果可想而知。但这并不影响《医林改错》在解剖史上的地位。
四、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解剖学成绩璀璨夺目,但其发展也历经坎坷。起初希波克拉底,临床医学奠基人,医学之父,主张解剖学知识来自动物解剖,这将解剖引入世人的眼中。之后希罗菲卢斯是第一个有记载做人体解剖并系统研究人体结构的人,是公认的西方“第一位解剖学家”及“解剖学奠基人”。现代医学解剖学的发展的拐点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一大批美术家,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更加“以人为本”,更加符合人体构造,都不约而同的偷偷进行了人体解剖,并绘制了上百篇专门的解剖图,这对解剖学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利时人维萨里,立足于医学实践的人体解剖学,终于在28岁时写出了解剖学巨著《人体构造》[4]。这部著作的出版,澄清了盖仑学派主观臆测的种种错误,从而使解剖学这门基础医学步入了正轨。英国人威廉哈维通过9年的实验与观察,写出血液循环著作《心血运动论》,标志着生理学进入新时代。意大利人马尔皮基用显微镜观察到毛细血管,补充了哈维血液循环学说中缺少的部分,即微循环。英国人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胞,之后荷兰人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到红细胞,这证明了马尔皮基的毛细血管血液微循环是可行的,此二人开启了组织学的研究。
五、中西会通临证思路
中国中西医结合的的里程是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那一刻开启的。在明王朝的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最早将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其所著《西国记法》是第一部传入我国的医学书籍。此后,十七世纪初,日尔曼人邓玉函的《泰西人身说概》,意大利人罗雅谷的《人身图说》,法国人皮理的《人体解剖学》等相继传入中国,尤其对我国的医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尽管现代解剖学已发展到令人惊叹的地步,但也无法从其角度阐明生命与疾病的渊源。譬如,经络的物质结构,一个十分简单的客观存在就是,经络只存在于活体的生命过程中,体亡则消失,不像肌肉、骨骼、血管、神经一样,可以在尸体上寻见。所以,生命现象远不止于现代医学所描述的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也许能在中医思想理论的指引下,不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去探索,才能不断揭示生命与疾病的奥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