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十二录
第十二录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一、原文释义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出自《素问·六节脏象论》。肾为封藏之本,肾不仅能藏精,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封藏,即肾的封藏特性表现在全身所有脏腑功能中。人生长在自然界中,人与自然万物是相通应的,肾的这种对生命的封藏正与冬之万物藏伏之性相适应,是自然规律在人体的具体体现。这也正是肾为封藏之本的真正内涵。
二、中说西证
肾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三、中医内涵
㈠“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说文解字》注:“蛰,藏也。藏者,善也,善必自隐……,凡虫之伏为蛰”。王冰注释此句为:“地户封闭,蛰主深藏,肾又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类经》曰:“肾者,胃之关也,位居亥子,开窍二阴而司约束,故为主蛰封藏之本;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曰精之处也”。《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水性沉潜、润下,水旺于冬,冬季严寒,生机蛰伏,万物闭藏,故肾在肌体生长化藏的发展过程中就属于藏的一环,由此归纳出肾主封藏的特性。肾藏精,主生长发育,肾主纳气,摄二便,固胞胎等功能正是肾主封藏的具体体现。
精是构成人体和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称生殖之精,禀受于父母,与人的生育繁殖有关。后天之精又称脏腑之精,由脏腑化生水谷精微而成,主人体生长发育。肾是先天的根本,接受其它脏腑的精气而储藏起来,五脏的精气充旺,肾精的生成、储藏和排泄才能保持正常。“肾藏精”是肾的重邀功能之一,《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肾为“封藏之本”(“封藏”有闭藏、贮藏之义),主要就是体现肾的藏精作用。
㈡其华在发
肾其华在发,是指肾的精气充盛,可以显露在头发上,可以视为肾之外候。故《素问》曰:“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发的生长与脱落,荣润与枯槁,不仅和肾中精气的充盛程度有关,而且还和血液的濡养有关。所以,又有“发为血之余”的说法。但头发的生长,根本在于肾,这是因为肾藏精,精能化血而充养头发的缘故。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八八则齿发去”。在临床所见,凡未老先衰,头发枯萎,或早脱早白者,多与肾中精气亏损有关。
㈢其充在骨
肾主骨,是肾之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藏于骨腔之中,髓养骨,促其生长发育。因此,肾-精-髓-骨组成一个系统,有其内在联系。肾精充足,髓化生有源,骨质得养,则发育旺盛,骨质致密,坚固有力。反之,如肾精亏虚,骨髓化生无源,骨骼失其滋养。
牙齿属骨的一部分,故称“齿为骨之余”。既然牙齿与骨同出一源,所以牙齿也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齐全。若精髓不足,则牙齿松动,甚或脱落。对于牙齿松动等病证,临床上亦常采用补肾的方法治疗,多能获效。肾主骨这一理论,近年来通过实验研究,也进一步得到充分的证实。例如研究发现,某些补肾药物,能增加骨的坚韧度,对于某些骨折的病人,采用补肾的方药治疗,多能加速骨质愈合。近年来,根据肾主骨的理论,从治肾入手,治疗多种骨的病变,都取得满意疗效。
㈣肾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心为阳中之太阳, 通于夏气……肺为阳中之少阴, 通于秋气 ……肝为阴中之少阳, 通于春气……肾为阴中之太阴, 通于冬气……脾为至阴之类, 通于土气”。因肾在五脏中属水,位居膈下之阴位,主闭藏**,故为阴中之太阴,与冬寒之气相应。肾对应的是冬季,从子午流注的角度,17时-19时为肾经主时。
四、现代研究
㈠西医对“精”的认识
1.先天之精
中医“脏腑之精”的现代医学本质主要体现为构成脏腑的所有细胞和由细胞外基质、组织液和细胞间信号分子等组成的细胞微环境的有机集合[1],并且现代医学中的干细胞通过增殖分化形成构成机体组织器官的所有成熟细胞。干细胞有胚胎干细胞、组织干细胞和生殖干细胞,它们均由携带父方和母方遗传信息的配子融合而成的受精卵演变而来,它们的功能与个体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维持组织器官结构完整及功能稳定有关。相关研究分析发现[2],干细胞与先天之精在来源和生理功能方面直接相关,提出了干细胞具有先天之精属性,是先天之精在细胞层次上的存在形式,所以,先天之精的现代医学本质主要体现为干细胞[3]。而与生殖功能密切相关的即为生殖干细胞。研究证实,中医“肾”的实质涵盖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HPA) 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的生理功能,在青春期、生育期及之后的时期,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控生殖内分泌激素发挥促进或抑制生殖功能的作用,如*****、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双氢睾酮等。
2.后天之精
后天之精的现代医学本质主要体现为机体内的水、电解质、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脂肪酸等生物小分子[4]。清邹谢《本经疏证》云:“肾气者固当留其精而泻其鱻也”,精者即为营养物质,鱻即代谢产物,这一功能是通过肾气所司之开阖而实现的: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为“开”,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属“阖”。开阖有度则粗去精存,开阖失司则精微外泄、浊毒潴留。
㈡对“肾主骨”的认识
现代组织胚胎学已证实,肾与骨之间发育来源相同[5]。钙磷是骨骼中含量最高的矿物质,钙磷可以使骨骼强壮。在机体钙磷稳态的维持中,肾脏对钙磷的排泌和重吸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肾小管对钙磷的排泌和重吸收而发挥作用。在成骨过程中,肾脏对钙磷的代谢调节机制作用称为骨盐平衡,由1,25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和降钙素(Calcitonin,CT)共同作用于肾、骨等器官,通过局部调控钙和磷代谢使机体中的骨盐能够动态满足骨生长和骨功能的需要[6-7]。肾脏产生骨形成蛋白-7,具有高效骨诱导活性,可诱导间充质细胞向成骨、成软骨细胞分化,进而产生新生骨;推动碱性磷酸酶的表达,修复和重建骨、软骨的缺损。*******(EPO) 90%由肾脏产生,EPO 可促进原始红细胞的增生分化成熟,促进骨髓内网织红细胞的释放,促进骨髓对铁的吸收,有利于红细胞生成,为骨骼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也是“精血同源”的物质基础。
㈢对“肾通于冬气”的认识
其含义是肾的生理功能特点与冬天潜伏闭藏的季节特点相通应,并在冬季主导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其内涵体现了中医学用整体思辨的理论思维模式来认识脏腑的功能特性,这种思维模式即人体内在的生理机能与外界时辰季节的更迭具有协同一致的变化规律。有学者认为,“肾应冬”指肾是机体应时而变在冬季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时间调节系统[8]。肾主生殖的功能在冬季减弱,在夏季增强。相关实验结果显示[9,10],生理条件下SD雄性大鼠血清中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和血浆中*****释放激素(GnRH)值均为夏高冬低。马淑然等[11]的实验显示大鼠下丘脑、垂体、睾c-fo***RNA和c-junmRNA的表达水平均冬季高于夏季,认为“肾藏精应冬”的调节机制是通过对肾所藏的促进生殖之精与抑制生殖之精这两种物质起作用的。
五、中西会通临证思路
㈠ 生殖性疾病从肾论治
补肾益精法治疗少弱**症不仅有中医理论的支持,亦有西医相关研究的佐证。诸多研究者对中药治疗少弱**症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大部分聚焦于补肾一法[12]。“肾精亏虚-精室失用”为基本病机,可见肾虚夹瘀、夹湿、夹痰等,其中以肾精亏虚夹瘀者最为常见,应用补肾兼活血的治法效果往往优于单用补肾填精法[13]。
㈡ 骨质疏松、肾性骨病从肾论治
在终末期肾病所致的肾性骨病患者中,由于肾脏合成1,25-(OH)2D3作用明显衰退,导致皮肤瘙痒、骨痛、骨吸收甚至自发性骨折等出现,根本在于体内钙磷代谢紊乱,特点为低钙高磷,因此需要补充外源性1,25-(OH)2D3等药物纠正钙磷代谢失衡,改善病情。充分借鉴现代医学研究结果,也是中西结合的宗旨。
㈢肾气应于冬对于肾脏病治疗的指导意义
“肾应冬”、“肾主封藏”理论,即冬季阳气衰少,蛰伏少动,肾与之相应,则肾之阳气闭藏多而鼓动少,即肾封藏精气功能在冬季加强,而外泻精气功能在冬季减弱。当肾病为患,在季节转凉入冬以后,封藏失职,病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复,这提醒我们警醒和告诫患者,在冬季要注意保暖养生,以保存肾气,防止病情复发和反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