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中医工作室

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十三录

发布时间:2025-07-10 点击数: 字号:

第十三录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一、原文释义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是对肺藏于内相见于外的高度概括。

二、中说西证

肺本质与呼吸功能

三、中医内涵

肺者,气之本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肺的呼吸运动,乃是气的升降出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肺对全身气机具有调节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气膹郁, 皆属于肺”, 肺主气功能障碍则会影响全身气机失调, 机体与外界环境气体交换异常, 出现咳嗽、喘促、胸闷等症状。要将自然界轻清之气向下向内吸入肺内,需赖肺叶布举,肺体扩张,自然界与肺内形成气压差,清气便从气压高处流入气压低的肺内,完成吸气过程;呼气的形成是由于肺位下降,肺叶收缩,导致自然界与肺内形成气压差,使肺内之浊气从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的体外,完成呼气过程。同时,由于肾的封藏、纳气功能,将肺内之清气向下、向内通降,以保持吸气一定的深度。不难看出,清气从体外吸入体内是肺气肃降和肾主纳气功能协同作用的结果,浊气从体内排出体外是肺的宣发作用的结果。肺主宣发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之气化,宣散浊气,即排出二氧化碳;二是将脾转输之津液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三是宣发卫气,以温分肉,充皮肤,司开合,即调控汗液的排泄。肺主肃降亦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吸入清气(即氧气),并向下布散水谷精微,以供脏腑之需;二是布散宗气至脐下,以资先天元气;三是下输水液于膀胱,以成生尿之源。

肺主治节

1.调控心律:心搏脉率为心神主宰、心阳推动,然而与“肺朝百脉”“肺主气”密切相关。《 难经·一难》曰:“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说明脉搏的节律与呼吸频率有着密切关系,而呼吸频率的正常有序可归属为肺治节功能的正常。其动缓者,除心阳不足外,与肺阳布达不及,肺气宣化不足有关。

2.妇女月经是人体气血相对消长转化的结果。肺属太阴,上应天之太阴(月亮),助心行血,助脾化血。肺主宗气,下于气街、中极,冲任即起于此,与月经关系密切。从月经每月行经一次可知冲任脉中气血充溢的周期也是月周期。故通过“肺主治节”,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月经周期。

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肺合皮毛指的是肺有主持掌管体表皮肤、黏膜、汗腺、毫毛的作用,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能濡养皮毛、充实腠理、防御病邪的侵袭[1]。而肺主“皮毛”不特指皮肤毛发,亦指肺系的抗邪屏障,相当于呼吸道的免疫防御机制[2],因其在抵抗外邪侵袭时与“肌表”作用相似。肺为皮毛之母,只有“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皮毛才能固密而卫外坚强,否则皮毛憔悴枯稿,卫外不能而易遭邪侵;皮毛的功能又无时不影响着肺,皮毛功能正常,外邪难犯而肺脏得安,皮毛不固则外邪易入而肺脏难宁。肺主宣发, 宣发体内浊气排出体外,宣发水谷精微布散周身, 一方面布输卫气, 外达皮毛以调节腠理, 一方面濡养脏腑;肺主肃降发挥着肺之血络吞噬致病因素的功能, 宣发肃降相辅相成, 肺络内营卫流通以抵御外邪侵入。

为魄之处;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肺在五行属金,魄为金之精。《灵枢·本神》中说:“肺藏气,气舍魄”,魂魄合则为实,在心神主导下开展健全的精神活动;离则为虚,失去心神主导,为梦、为幻。《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卷三》曰:“秋属金,肺亦属金,故肺主秋。斯时也,手太阴肺者辛金也,手阳明大肠者庚金也,正治其时,秋之日有庚辛,乃肺气之尤旺者”。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且无时无刻不再受时间节律的影响[3]

四、现代研究

在现代医学理论中,肺的宣发肃降即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由于空气中与肺泡内各种气体的含量不等,产生的分压差为气体交换的动力,直至两者达到动态平衡。肺泡内氧分压比静脉血氧分压高,而二氧化碳分压则比静脉血低,所以氧从外界吸入肺泡,进而向静脉扩散,而二氧化碳从静脉向肺泡扩散,再进一步排出体外。此即对应中医理论中肺主宣发肃降之功,通过呼气排出二氧化碳为宣发,通过吸气摄入氧气为肃降。肺失宣降则气机上逆而致咳嗽、喘促。若久咳不愈,则肺气受损,表卫失固,机体防御外邪能力下降,也易招致外感六淫之邪的侵袭,反复咳嗽,清气不降,浊气不宣,氧气不得吸入肺泡供能,体内二氧化碳不能通过肺泡排出体外,淤积体内,肺泡扩张,发为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COPD的发病大多不离失宣和失降两端。

从组织胚胎学来看,肺和皮肤均起源于中胚层。肺分化为单层扁平上皮,形成了气体交换的肺泡,用于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交换;而皮肤发展成为复层扁平上皮,形成具有呼吸功能的汗腺毛孔,用于体温调节和代谢废物排泄。这也成为中医理论“肺主皮毛”的结构基础。当外感病邪侵袭人体,出现伤寒表实证,其临床症状和西医体温上升期的特点相对应:病原体及其毒素激活机体产生内热原,上移体温调定点,出现发热;体温逐步升高,但卫气闭阻,失去了正常的温煦功能,病原体及其毒素兴奋交感神经,收缩体表微循环进而**立毛肌收缩,从而出现“必恶寒”的自觉症状;皮肤黏膜末梢血管的反应机制紊乱,血管高度挛缩影响汗腺,出现“无汗”;代谢增强,组织耗氧增加,呼吸频率、深度也相应增加,即出现“喘”,张口抬肩、鼻翼煽动,是辅助呼吸肌在呼吸困难时的表现,此时即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职。

五、中西通临证思路

肺主皮毛有组织胚胎学的依据,所以皮毛就成了肺之外围、藩篱,当风寒外邪入侵时皮毛首当其冲,出现浑身发紧、无汗、骨节烦疼、恶寒发热、脉浮紧等征象,中医称之为“表实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表实证”的病理基础当是皮肤汗腺的痉挛。这与寒主收引的中医理论相契合,而风热袭表或表虚证之恶风、汗出不畅者,仍是汗腺的开阖失调所致。而无论是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抑或是辛平解表之药如麻黄、桂枝、防风、荆芥、豆豉、连翘、银花等解表发汗药品,其药理作用都不外乎为解除汗腺的痉挛而使汗液排出。

肺病咳喘日久会出现呼吸日益艰难、呼多吸少,动则更甚的状态,中医称之为“肾不纳气”,故有“肺为气主”“肾为气根”之说。现代医学认为此种病理状态的形成,主要是肺泡的开阖功能障碍,特别是肺泡的闭合功能受限,氧气收纳不足。而采用补肾纳气,用药如蛤蚧、紫河车、补骨脂等,都有明显的临床效果。补肾纳气之品为何促进肺泡的收纳功能,须待进一步研究证明。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