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十六录
第十六录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需当速固
一、原文释义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需当速固”出自《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张景岳认为:“血本**,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1]。由于血证的产生多由阳气阴血之平衡被损而致。故张氏说:“论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故在治疗暴吐暴衄,失血如涌所出现的血脱这类病证时,主张“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速固”,使气旺则血固,阳生阴亦长。
二、中说西证
诊治亡血证的古今异同。
三、中医内涵
《景岳全书》云:“人有阴阳,即为气血,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2]。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互为其根,气血相互为用。气是血液生化以及运行的动力,而血是气的生成载体和基础,因而有“气血同源”的理论。气无形而血有质,血之于气,来源相同,化生相同,共居脉中(指营气),互相资生,相互转化,相互制约,血中有气,气中有血,气血相依,循环不息[3]。而其异常变化客观反映了机体的病理变化规律。
亡血又名失血,与《灵枢·营卫生会篇》之“夺血”、《五音五味篇》之“脱血”,辞异义同。《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坏病篇》注“凡失血之后,血气未复,为亡血虚家”。推究亡血之缘由,多因内伤出血、妇人新产、金刃所伤。唐容川著《血证论》载:“刀伤去血过多,伤其阴分,证见心烦、发热、口渴,治宜补气以生血。血足津生则不渴矣”,“如流血不止者,恐其血泻尽,则气散必死。去血过多,心神不附,则烦躁而死”,“如亡血过多,烦躁、口渴、发热、头晕等证。......血虚发竭者,心烦不寐,盗汗身热”。可见无论刀伤失血,还是内伤出血( 呕血、吐血、衄血、妇科失血 ......) 均可引起身体气血的损伤,脏腑的失调,阴阳的失调,出现心虚烦躁,口渴发热,头晕、不寐、怔忡、身热、盗汗、自汗,亦可出现喘促、昏愦、神气不续,六脉细微、虚浮散数、手足冰冷、唇口淡白等等。
《血证论》曰:“刀伤,血出不止,则气随血亡,而血尽则死也,急用独参汤救之。手足冷,气喘促,再加附子,以引气归根”,“产后血崩,乃荣气空虚,不能摄血归经,大剂归脾汤主之。如兼汗出、气喘者,乃是气脱血散之危证,参附汤加阿胶、熟地黄、茯苓、甘草以救之”。亡血之证,血出量大,气随血脱,先有亡阴,继而亡阳,最终阴阳双亡。此种凶险病证,在医疗技术水平并不完善的古代社会,受限于“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的现实,古代中医先贤提出“大补元气”之法,即“无形之气需当速固”。固元气,既可以固气以摄血,防止血进一步流失,又可以固人体之元气根本,补气生津,阳回津生,其血自生。古人主张以独参汤、参附汤、生脉饮等方药大补元气。
四、现代研究
亡血症在现代医学疾病中即当失血性休克,由于外伤或内伤疾病或者女性生产等因素所致血管破裂引起的体内外急性失血,使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血压下降、微循环障碍,引起全身组织器官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和功能失调,危及生命。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是古代尚无静脉注射的用药技术,就只能“无形之气需当速固”,那么,中医所谓的“固气”,究竟能起什么作用呢?从固气所用的人参就可以推断,固气稳定血压,毋庸置疑,这对于一个休克病人的抢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古人强调“无形之气需当速固”。在现代医学中,由于静脉注射的广泛普及,有形之血可以速生,即使不能及时输血,但输液也能维持血压的稳定,与此同时,血管活性药物也要常规使用,与古人用人参同理。现代医学由于“有形之血可以速生,无形之气也能急固”,所以能成功地救治每一位失血、失液而导致的休克患者。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人参不仅可以改善心肌代谢、增加心肌能量贮备,还能提高耐缺氧能力,在增强心肌收缩力及增加心输出量方面显示出明显效果,不仅能增强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性还能兴奋垂体及肾上腺皮质系统,在治疗失血性休克等提升机体应激反应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4]。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参皂苷可降低失血性休克大鼠的死亡率,延长生存时间,升高休克大鼠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减轻休克后心、肝、肾脏的形态学损伤及改善肝肾功能及微循环;通过保护红细胞膜中的SH免受自由基损伤导致的氧化交联,从而下调Band 3蛋白的pTyr水平,提高Band3蛋白表达的同时提升与糖酵解关键酶及HBA1的相互作用,提升红细胞糖酵解能力发挥保护作用。已有学者使用独参汤医治透析性低血压患者(此类患者亦多为透析过程中失液偏多及心功能障碍),发现独参汤可以明显提升血压,缓解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康复进程,疗效更好。
此外,有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参附汤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细胞液糖皮质激素受体具有调节作用,提高受体水平及敏感性,从而改善休克症状,用于“回阳救逆,四肢厥冷,大汗,虚脱”等中医的症候。也有动物实验初步验证了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粉对于失血性休克大鼠的收缩压降低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同时改善相关的血清生化指标水平,且与肾上腺素联用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5]。
五、中西会通临证思路
通过对亡血证病机以及施治策略的古今对比,我们看到医学认知体系以及技术水平的高度进步,对有治疗效的取得至关重要。具体到现实的临床诊疗工作,我们在继承先贤的临证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弥补了古时医学技术水平的短板和缺陷,此即笔者一直倡导的“病证结合,优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模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