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十八录
第十八录
孙络外溢,则络有留血
一、原文释义
“孙络外溢,则络有留血”,出自《素问·调经论篇》。“孙络”为经络中最细小的分支,是营卫气血交会及化生场所,“留血”即瘀血。此句可解释为:孙络中的气血向络外溢出时,络脉中会有血液留滞,即瘀血。清代医家唐容川对此病理现象还有更详细形象的论述,如他在《血证论·瘀血》中说:“世谓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明确指出不论清血鲜血,只要因故脱离原来循行的经脉,就成了瘀血。
二、中说西证
血瘀证内涵之“离经之血为血瘀”。
三、中医内涵
㈠孙络外溢,则络有留血
《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指出从经脉分出的络脉称为十五别络或大络,最细小的络脉称为孙络,分别于体表的为浮络。经络是人体气血的根本通路,经为气血运行的主干道,别络次之,孙络最细最远。《素问·三部九候论》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索其结络脉,刺其出血,以见通之。”为后世医家针刺通络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举痛论》曰:“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小络”包含孙络,寒邪可导致孙络拘急,卒然疼痛。《素问·缪刺论》曰:“有所堕坠,恶血留内。”指出跌损劳伤等可损伤经络引起出血证及血瘀证。清代喻嘉言在《医门法律·络脉论》中更加详细论述了络脉的特征:“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分支为一百八十缠络,缠络分支连系三万四千孙络”,他把十二经的络脉分层细化为:络-系络-缠络-孙络,并指出孙络之间有相互络合气血交换的缠绊,这进一步丰富了络脉论述。经络像是人体内部的一张立体网,运行气血,联通脏腑,输送能量,经络通则百病消,不通则百病由生。
孙络就像人体气血网络中的末梢部分,既有渗灌气血、濡养周身组织的作用,同时也是邪气出入的途径之一,而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气血不循正常的经络路径运行,而向孙络外部溢出,突破了正常的脉道约束,溢出的气血在络脉中停留积聚,不能正常参与循环,形成瘀血状态。“孙络外溢,则络有留血”,其原因有虚实两端,“虚”为气虚不能固摄,血则外溢,“实”为外感邪气,气血壅滞,损伤脉络,进而引发孙络外溢和留血,以及孙络损伤,如跌打、刀伤等,破坏了孙络的完整性,血流脉外,滞留络脉,形成留血。孙络外溢、络有留血可导致局部出现疼痛、肿胀、瘀斑等症状,留滞的血液阻碍了局部气血的正常流通,不通则痛,故出现疼痛。血液积聚,可形成肿胀,体表的孙络留血,可表现为皮肤瘀斑。若孙络外溢、络有留血的情况得不到及时纠正,留血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可进一步影响全身气血的运行和脏腑的功能。瘀血阻滞,可影响脏腑气机,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如心脉中的孙络留血,导致胸痹心痛的发生;慢性肾脏疾病中,血尿的出现,常为肾之孙络外溢之故,治疗亦需要关注肾络“留血”。
㈡ 离经之血为血瘀
唐容川明确提出“离经之血为血瘀”。不仅指出凡离经之血不论清浊鲜紫,都是瘀血,纠正了世人只认为血块为瘀血而清血不是瘀血的观点,而且还认为“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血证论·吐血》)可见血不在经脉中运行,停留积聚在血脉之外,即为血瘀。不以血之清浊论瘀,只以离经有害论瘀,此因“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论断。唐容川还认为瘀血是有形的邪气,其危害多种多样,且根据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瘀血扰心可引起怔忡健忘,瘀血壅肺则阻碍气道,导致咳嗽。随着瘀血的积聚,可能形成结块,阻滞气机,造成腹部或心下的积聚,形成癥瘕;瘀血会化为痰水,血与津液同源,津液因瘀而滞则转化为痰水,进而引发水肿等症。
妇女月经及生育中容易出现血瘀,如果小产可导致离经之血未能排尽而停留在小腹,也属瘀血,比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以及《血证论·男女异同论》中言:“女子胞中之血,每月一换,除旧生新,旧血即是瘀血。”可知女性经期本应排泄而未排泄之血,亦可视为离经之血的瘀血。
四、现代研究
㈠ 对“孙络”的相关认识
现代医血从大血管依次分出中、小血管及微血管,认为人体全身约有400亿根毛细血管,可见“孙络、缠络”与西医学之中小血管、微血管、毛细血管网及微循环在生理功能上具有高度类似性,它们既是气血会聚之处又是其输布、运行的重要通道,在生理功能上与现代医学数以亿计的毛细血管相类似。
从现代解剖学角度来看,每个肾脏约有100万个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肾小球由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构成。肾动脉分支在入肾小体后一般可分为5个初级分支,而后汇集成出球小动脉,继而在肾小管周围形成球后毛细血管网,最后汇集为小叶间静脉,这些在结构上与中医关于络脉的描述十分相似。
内科疾病中多种炎症因子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微循环障碍或出血等病理损伤,与“孙络外溢,则络有留血”一理,故笔者认为微小的肾小球、肾小管的结构与功能也正是肾之孙络所在,管周毛细血管细长、网状分布、血流缓慢的特点是肾络瘀滞的生理学基础[1]。慢性肾脏病常由某些因素引发免疫反应,大量免疫复合物易广泛沉积于肾小球,继而损伤毛细血管壁的分子屏障、电荷屏障,使其通透性发生变化,导致红细胞、白蛋白等精微物质外漏,引起血尿、低蛋白血症等病变,肾小球内亦出现大量微小血栓。血液里的白蛋白、红细胞等物质,归属于“血”,其漏出即是“外溢”,肾小球内大量血栓,正是血瘀,即为“留血”,其如同失去流动性的死水,阻碍气机升降浮沉,使得慢性肾脏病不断发展。
㈡ “离经之血为血瘀”的病理基础
“离经之血为血瘀”的本质与现代医学的血管内皮损伤、“凝血-纤溶系统”失衡、“炎症-凝血-铁死亡”交互作用三大机制深度契合。
1.血管内皮损伤与微血管病变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糖萼层(Glycocalyx)损伤及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下调,则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过程中,高血糖诱导内皮间连接蛋白(如ZO-1、occludin)表达下调,激活PKC-β通路促进VEGF表达,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引发硬性渗出及点状出血。高血压性微血管病血管紧张素II(Ang II)诱导氧化应激,导致内皮细胞凋亡及微动脉瘤形成。内皮屏障修复是治疗早期血瘀证的关键靶点,如联合使用黄芪(调节NO通路)与贝伐珠单抗(抗VEGF)可协同改善DR预后[2]。丹参酮(Tanshinone IIA)通过抑制HIF-1α/VEGF信号,减少血管渗漏[3]。凡此等等,皆可视为是中医“脉道不固,血溢成瘀”的科学注脚。
2.“凝血-纤溶系统”失衡与血栓形成
凝血酶受体(PAR-1)过度激活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基因多态性,导致纤维蛋白清除障碍:血流淤滞(久卧、手术)易形成深静脉血栓(DVT),从而激活血小板P2Y12受体,促进纤维蛋白交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脓毒症诱导组织因子(TF)释放,触发全身性微血栓形成。水蛭素(Hirudin)通过直接抑制凝血酶,减少DVT复发率[4]。因此,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升高提示纤溶系统代偿,亦是“瘀阻脉络”的病理学基础。
3.“炎症-凝血-铁死亡”交互作用
脑出血(ICH)后血红蛋白分解产物激活小胶质细胞TLR4/NF-κB通路,释放IL-6、TNF-α(瘀毒化热)[5]。丹参多酚酸通过上调铁蛋白重链(FtH),减轻神经元铁死亡。肾小管上皮细胞(TECs)铁死亡释放HMGB1,激活TLR4/NF-κB通路促进纤维化。铁螯合剂(如去铁胺)与活血化瘀中药联用,可协同减轻铁过载损伤。
刘宝厚教授根据多年来对肾脏病的临床研究,提出慢性肾衰竭“瘀血不去,肾气难复”的观点,指出血瘀贯穿慢性肾衰竭始终,是肾衰竭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而依据“离经之血为血瘀”的根本理论,创制了活血止血胶囊,有效减缓了慢性肾脏病的进程。活血止血胶囊主要成分包括三七、琥珀等中药材,治疗因“离经之血”所形成的血瘀状态。这些药材经过科学配比,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调理气血功效。它们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促进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微循环障碍、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等多种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㈢ 三七“活血止血、去瘀生新”的现代研究
三七被称为伤科圣药,具有活血止血、去瘀生新的突出功效,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是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李新等[6]研究证实,三七活血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为皂苷类成分,如人参皂苷Rg1、Rd及三七皂苷R1等,其中人参皂苷Rg1、Rd不仅具有活血的作用,还具有消炎镇痛的作用,三七皂苷R1同时具有抗炎、神经保护等多种作用,三七素、人参皂苷Rb2为发挥止血作用的化学成分。本实验证实了三七“活血止血,消肿定痛”的物质成分。李玉卿等[7]研究发现三七总皂苷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调节钙离子通道,使血管平滑肌舒张,通过扩张血管而发挥三七的活血作用;三七中的有效成分如人参皂苷Rg1等,可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减少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结合,从而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而发挥三七的活血作用。这些实验证实了三七的“活血”功效。同时三七素又能诱导血小板释放ADP、钙离子等物质,增强血小板聚集功能,使血小板迅速黏附、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堵塞破损血管以发挥三七的“止血”作用。
李玉卿等在研究中还发现三七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以及调节凝血与纤溶系统平衡,减少血栓形成,还可能激活纤溶酶原,使其转化为纤溶酶,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溶解已形成的血栓[7],此即类似于“祛瘀”的作用。范德生等研究[8]发现,三七总皂苷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诱导血管生成,为组织再生提供血管网络,同时调节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蛋白的合成,促进肉芽组织形成和瘢痕修复,从而证实三七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此即“生新”。
五、中西会通临证思路
“离经之血为血瘀”不但在内科疾病的炎症损伤中常见,在外科手术中亦均有发生。手术在去除病灶的同时,也损伤了组织细胞、血管结构,从而导致出血及血瘀的症状。有的人体可以自我逐渐修复,有的则长久难愈。笔者曾接诊一患者头痛三年,既往中西治疗均不见效,详追发病起因,患者渐回忆起头痛初起于一次眼科手术之后,手术乃是金创之伤,必有离经止血,离经之血即为血瘀,遂予以血府逐瘀与通窍活血之合方调治而疗效显著[9]。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