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中医工作室

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二十七录

发布时间:2025-07-10 点击数: 字号:

第二十七录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一、原文释义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出自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痹》。其在阐述治疗行痹(又称风痹)时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意思是在治疗行痹时,除过散寒祛湿,还需注重补血活血,血行通畅,则风邪随之消散。

二、中说西证

    痹症的发生与微循环障碍。

三、中医内涵

“痹”之一词,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明确指出痹症的形成是由于风、寒、湿三种外邪杂合侵犯人体而致。风邪善行数变,故风气偏盛时,痹痛游走不定,形成行痹;寒主收引,寒性凝滞,寒气偏盛则疼痛剧烈,发为痛痹;湿邪重浊黏滞,湿气偏盛时,痹症以肢体沉重、酸痛、固定不移为特点,即着痹。这不仅为痹症的分类奠定了基础,也揭示了其病因与外在邪气的紧密联系。行痹,又称风痹,正如《圣济总录·诸痹门》所言:“痹之类,其名有五,以所遇之时,所客之处命名尔。行痹者,游行不定,上下左右,无所留止,故名行痹。”人体正气不足是行痹发病的内在基础。《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正气亏虚,卫外不固,风、寒、湿等外邪方能乘虚而入。

痹症的核心病机在于经络气血痹阻不通。正如《医宗必读·痹》所云:“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明确指出痹症的本质在于邪气闭阻,气血不畅。基于痹症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痹症遵循辨证论治原则,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通络、活血等为主要治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于本”,对于痹症而言,其本在于邪气闭阻经络气血,故治疗时需针对病因,祛除邪气,疏通经络。如有医家强调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之法,常以防风汤为主方进行加减,其中防风为君药,祛风通络;麻黄、桂枝、葛根祛风散寒,解肌通络;当归养血活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茯苓健脾渗湿;生姜、大枣、甘草和中调营卫。又如《金匮要略》中治疗历节病(痹症的一种类型),以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清热通络,体现了在辨明寒热虚实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治法以达到治疗目的。同时,中医还注重整体观念,会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如体质、年龄、性别等,结合辨证论治原则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还注重顾护正气,因正气虚弱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因素,《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正气充足,才能抵御外邪再次入侵,防止痹症复发。清·王清任所说:“治病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故“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是中医治疗风证的重要理论和原则,其高度概括了风证与血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通过调理血来治疗风证的核心思路。

四、现代研究

炎症是痹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过程。许多中药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例如,雷公藤提取物被证实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从而减轻炎症反应[2]。痹症患者常伴有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中药如黄芪、当归等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恢复免疫平衡。研究表明,黄芪多糖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同时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3]。疼痛是痹症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中药如川芎、白芍等具有镇痛作用。川芎中的活性成分川芎嗪能够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疼痛信号的传递[4]。痹症的另一个重要病理变化是血液循环障碍。中药如红花、桃仁等能够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研究发现,红花中的红花黄色素能够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从而缓解痹症症状[5]

中药治疗痹症的临床研究,单味中药在治疗痹症方面也有显著效果。例如,独活寄生汤中的独活被证实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能够显著改善痹症患者的临床症状[6]。复方中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制,综合治疗痹症。例如,桂枝芍药知母汤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能够显著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7]

五、中西会通临证思路

 从李中梓“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其“行血”之法系基于补血之上的,后世医家多断章取义,只讲行血而忽略补血。因此,本条经典论述应该表述为“治风先治血,血和风自灭”。“血脉不和”包括血脉不足、血脉不温、血脉不畅、血脉无力等状态,可出现在疾病全程。故“和血法”涵盖“活血法”。和血类药物包括当归、丹参、白芍、何首乌、阿胶、熟地等;此外,温通经脉的新绛、月季花、代代花、佛手、麻黄、桂枝、鸡血藤等也常常扮演和血的角色。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