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中医工作室

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二十八录

发布时间:2025-07-10 点击数: 字号:

第二十八录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一、原文释义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出自《素问·五脏别论》“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传”即传导;“化” 指消化;“物” 这里指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不同形态。“实” 指的是六腑内常有水谷食物动态充其中;“满” 则强调的是充满且相对静止的状态。

这句话的意思是:六腑的主要作用是将摄入的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并将剩余的糟粕向下传导并排出体外,而不像五脏那样贮藏精气为主所以六腑以通为用,可以动态充盈但是不能堵塞胀满。本录高度概括了六腑的功能和特点

二、中说西证

六腑功能古今谈。

三、中医内涵

唐代医家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时说:“六腑则传化物,水谷入已,糟粕输泄,不能久停,故虽有物而不满,此虚实之异也。”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藏象类》中指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其藏内实而不能满。但满则伤,亦病矣。所以然者,六腑为阳道,阳主动,故其气运行而不息也。” 他解释六腑 “实而不能满”的原因是六腑属阳,阳气主动,其气机运行不息,所以不能盛。明代医家吴崑在《素问吴注·五脏别论篇第十一》中注解:“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谓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六腑更实更虚,实而不能满也。”

在临床中依据“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一理论,可判断六腑相关疾病。如胃脘胀满、大便不通,多提示实邪阻滞,六腑传化功能失常;而若出现腹部胀满,时作时止,喜温喜按,或伴腹泻,则可能是六腑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基于六腑“以通为用”的特性,在治疗时常采用通腑泄热、消食导滞、行气通腑等方法。例如,对于阳明腑实证,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使用承气汤类方剂,通过泻法,清除肠道实热积滞,恢复六腑的通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能化运湿邪,宣通中焦,恢复脾胃升降功能;《内外伤辨惑论》枳实导滞丸及《丹溪心法》保和丸等消食化滞、通腑理气,恢复胃的通降功能;金元时期医家张元素使用三化汤(厚朴、大黄、枳实、羌活)治疗中风,其能泻下通腑、调畅三焦、醒神开窍等。以上治法均在恢复六腑“实而不能满”的状态。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一理论贯穿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各个方面,对中医的发展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认为,胃、小肠、大肠是重要的消化器官。胃通过蠕动和分泌胃酸、胃蛋白酶等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然后将食糜排入小肠;小肠是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其黏膜具有大量的绒毛和微绒毛,极大地增加了吸收面积,食糜在小肠内停留时间相对较短,快速完成消化吸收后,剩余残渣进入大肠;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粪便并排出体外。这些过程体现了传统中医中对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认识,食物及其残渣不会在某一消化器官内长期储存,而是处于不断传递和变化的状态,此即“实而不能满”。当胃肠动力出现障碍如胃排空延迟、小肠传输缓慢或大肠便秘等,会导致食物或残渣在相应部位积聚,出现胀满不适等症状,这与六腑“实而不能满”被打破的病理状态相符[1]。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正常的肠道微生态有助于维持肠道的屏障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调节免疫功能等,体现了六腑功能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3]

岭南黄氏中医外科流派“以通为用”诊治外科急腹症,其创制的“通腑泄热合剂”“胆道排石合剂”“通淋排石合剂”“消瘀化石合剂”“益肾排石合剂”“前列安栓”等运用于临床均取得显著验效[4-7],将“六腑以通为用”的学术思想灵活应用于现代外科急腹症,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

20世纪80年代,王永炎教授研究发现,中风急性期以痰热腑实证最为多见[8],痰热内蕴则三焦气机蕴滞,遂创制星蒌承气汤(瓜蒌、胆南星、大黄、芒硝、羌活),化痰通腑,疗效显著[9]。多项临床研究[10-12]提示,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热腑实证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及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中风患者的预后等。刘宏伟等[13]认为星蒌承气汤通过抗炎症反应、修复神经细胞、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及改善脑-肠轴调节功能等效应机制在缺血性脑卒中发挥治疗作用。王永炎教授创制的星蒌承气汤和金元时期医家张元素的三化汤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均能通过泻下通腑、调畅三焦、醒神开窍而治疗中风。

五、中西会通临证思路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清晰地阐述了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以通降为顺,传化水谷和糟粕的特性。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关键在于机体的消化道蠕动的方向以及蠕动的强度。蠕动波不向下而反其道而行之,或蠕动波向下的力量不足,皆属中医之“胃气不降”。至于为何出现消化道蠕动波的改变,无非是过食、炎症、胃肠道微环境改变等等。在治疗上,中西医学原则相同,皆以恢复“以通为用”为务。但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表,“通里攻下”方药,一般可常规用于急腹症治疗。以天津医科大学吴咸中院士为代表,用承气汤类、陷胸汤类及温下方剂等辨证应用,使急性肠梗阻,急性阑尾炎、消化道穿孔及胆道感染非手术率明显增多;并完成了承气汤保护肠屏障功能的实验研究。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