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二十九录
第二十九录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一、原文释义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出自《素问·平人气象论》。
其大意思是说,“虚里”是胃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经络,它贯穿膈膜,沟通上下,与肺联络,从左乳下方出来,搏动时衣服都会随之震动,它的脉络源于宗气。
二、中说西证
宗气的物质基础。
三、中医内涵
“宗气”之说源于《内经》,如《灵枢·邪客》曰:“宗气积于胸中, 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阐释了宗气的功能。清时孙一奎的《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则更为全面:“人与天地, 生生不息者, 皆一气之流行尔。是气也,具于身中,名曰宗气,又曰大气”,充实了宗气的概念。“及其行也,肺得之而为呼,肾得之而为吸,营得之而营于中,卫得之而卫于外”拓展了宗气的功能。喻嘉言《医门法律·明胸中大气之法》进一步阐发:“统摄营卫、脏腑、经络,而令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通体节节皆灵者,全赖胸中大气,为之主持”,“惟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孤危矣”。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进一步深入阐释了“宗气”功能失常的表现及大气下陷的系列方药。《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曰:“夫大气者,内气也。呼吸之气,外气也。人觉有呼吸之外气与内气不相接续者,即大气虚而欲陷,不能紧紧包举肺外也”,并以选方用药升陷汤治疗。
本录深刻揭示了虚里与胃、肺及宗气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中医诊断和认识人体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医学说中,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虚里是胃经别出的一条重要大络脉。胃经的气血通过虚里这一特殊大络,进一步布散至全身。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所受纳腐熟的水谷精微,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虚里作为胃之大络,是胃气向外布散的重要通道,反映了胃气的盛衰。虚里之络贯穿膈膜,联络肺脏。膈膜在人体腔中分隔胸腹,虚里经此而上络于肺,体现了其在人体上、中焦之间的沟通作用。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与全身气血运行密切相关。虚里通过与肺相连,将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共同参与宗气的生成与输布。虚里之络出于左乳下方。正常情况下,虚里搏动徐缓,节律一致,按之应手。若虚里之络明显搏动,甚至衣服随之震动,即 “其动应衣”。这一搏动现象成为中医通过体表触诊来判断体内气血、脏腑状态的重要手段。
虚里搏动“脉宗气也”,揭示了虚里搏动的本质是反映宗气的状态。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贯注心肺之脉。一方面,宗气推动心脏的搏动,调节血液运行;另一方面,它协助肺司呼吸。虚里作为胃之大络,其搏动依赖于宗气的推动,故可作为观察宗气盛衰的窗口。宗气充沛,虚里搏动有力且节律规整;宗气不足,虚里搏动微弱;若宗气外泄,虚里搏动可能会出现急促、散漫或不应指等异常表现。临床上,医生通过触诊虚里的搏动情况,可推断宗气的强弱,进而判断疾病的轻重与预后。
总之,宗气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由水谷精微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的气,主要聚集于胸中,推动呼吸和血液循环。
四、现代研究
在现代医学理论中,氧饱和度(SpO₂)是衡量血液携氧能力的重要指标,在缺氧状态下或心肺功能不全是,氧饱和度则难以维系,而宗气正是由水谷精微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的气,主要聚集于胸中,推动呼吸和血液循环,因此,宗气可谓是心肺功能的综合体现者,氧饱和度高低便是宗气强弱的直接体现,反之亦然。研究发现,宏观状态下表现为宗气不足的患者,则客观存在肺功能下降,进而影响氧气的摄入和氧饱和度的水平[1]。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常表现为宗气虚弱,其氧饱和度普遍低于正常水平。再者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宗气虚弱和低氧饱和度的表现。一项针对慢性心肺疾病患者的研究显示,宗气虚弱患者的氧饱和度显著低于宗气充足的患者[3]。通过中药补益宗气,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氧饱和度水平。如黄芪中的黄芪多糖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氧气的摄取和运输能力,从而改善氧饱和度[4],补中益气汤能够显著改善慢性心肺疾病患者的氧饱和度水平[5]。
有研究认为,吸入的自然清气即相当于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水谷精气则是消化物中吸收的糖类、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等物质[6]。其吸入的氧气提供了饮食物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代谢,并将代谢能量经过血液运行输送到全身各处,起到营养作用,代谢后低氧分压的血液通过静脉又回到心肺循环往复。此即自然清气与水谷精气相合,朝百脉令心肺功能有序进行,氧气和小分子物质是形成宗气的原料。所以亦有研究认为,能量代谢的ATP实现了宗气的功能[7]。一些气体信号分子如一氧化氮,既具有气的形态,其生成滴物L-精氨酸主要来自血液,作为信号分子参与炎症的改善,保护肺功能,可能与宗气的关系密切。
宗气为后天之气的组成部分。胎儿只有在出生之后,肺叶张开,才有呼吸功能,也就是说,胎儿出生有了呼吸后,肺吸入的氧气与体内消化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开始有机运作,经行血液循环,此时便产生了宗气,属于后天产生[8]。“虚里”为胸中空旷清虚之处,大气抟聚之所。宗气生成后,便积聚在胸腔中,有研究认为,肺泡中的气体通过呼吸进入血液循环,为抟聚之气,呼吸系统内尚未通过肺泡膜的,仍然与自然清气相通,尚未转化。只有通过气体交换的氧气,才能参与物质代谢与循环,这就是宗气。
另外,也有研究认为,宗气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胸内压[9]。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为负压,由肺的弹性回缩而造成,胸膜腔不与外界相通,这种负性气力维持着肺及气管的扩张保证着正常的呼吸运动,即“走息道而司呼吸”。宗气虚衰时,可出现“盛喘数绝”的表现,若胸腔与外界相通,则宗气大陷,不能鼓动心肺,出现胸满、气短、呼吸欲停的表现。
五、中西会通临证思路
空气中的氧气常常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稀薄,进而产生高原反应。殊不知,正是大气稀薄才导致了宗气之不足。因此,欲缓解高原反应须补益宗气,代表方剂有参麦散、生脉散等,单药如人参、黄芪、红景天、当归等。其原因可能是这些补气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