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中医工作室

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三十四录

发布时间:2025-07-10 点击数: 字号:

第三十四录

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瘦人血虚生热,热生火,火生燥,故肥人多寒湿,瘦人多热燥也

一、原文释义

“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瘦人血虚生热,热生火,火生燥,故肥人多寒湿,瘦人多热燥也”,出自(《仁斋直指方·火湿分治论》)。是说,肥胖者多气虚,气虚导致阳气不足,进而增加体内寒气的蓄积;寒凝易使水从湿化,日久形成痰湿,进而加重肥胖状态,形成恶性循环。而瘦人多见血虚,血虚阴液不足,易生内热,由于阴液不足,内热易化为火,火则导致体内的燥热状态。由此可见,肥胖者多表现为寒湿,而瘦弱者则多出现热燥症状。

二、中说西证

胖人多痰与瘦人多火的体质学本质。

三、中医内涵

  “肥人多痰”的病因病机

“肥人多痰”病机以脾虚为基、痰湿为标、气滞为变。符合先天生痰体质,后天酿痰环境,痰瘀互结为终局的发展轨迹。生痰之源:《丹溪心法》确立“肥人三本”(痰、湿、虚)体质学说,指出痰湿实为“未病之因”与“既病之果”。成痰之枢:陈士铎《石室秘录·论气虚多痰》阐明“中焦气化失司”本质,揭示脾失健运致“津液→湿浊→脂膏”的病理转化,《临证指南医案·湿》将肥胖病机归纳为精微异化成痰湿的过程。程文囿《医述·治法》提出“阳虚痰凝”的观点,将病机进程归纳为脾虚生痰,痰阻气滞,气滞血瘀,阳失温煦的四步传变模式。《傅青主女科·肥人不孕》强调妇女更易患肥胖,原因在于痰湿停积日久,助长膏脂的形成,尤与“恣食厚味”有关。管玉衡《诊脉三十二辨·六阴脉辨》以“沉脉似棉裹铁”形容痰湿凝滞之脉象,与叶天士“舌苔浊腻如碱”的舌象共同构成肥胖证的诊断要点。

㈡  “瘦人多火”的病因病机

先天禀赋与情志内伤为发病之端。《灵枢·五变》“长冲直扬,其心刚”揭示“刚则多怒”引发气逆血瘀,郁火灼肌。脏腑虚损乃病机核心,尤重脾肾二脏:肾精亏耗为病之本,《灵枢·五变》“血气逆留”形成虚实呼应,体现“火不归元”与“气逆化火”的病机转化。《素问·玉机真藏论》“大骨枯槁”属先天之精衰竭;脾胃虚损为病之枢。《难经·十四难》“三损”传变(自皮毛至脏腑的渐进过程)致气血不荣。《诸病源候论·虚劳羸瘦候》论及精血亏虚则肌肤失充。《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阐明“气虚阴火”致肌失濡养,《景岳全书·虚损》直指“脾元败”为消瘦根本,《医宗必读·虚劳》更警示“脾胃先绝则生机难续”。气血津液失调贯穿病程始终,《丹溪心法·痨瘵》提出“阴虚火旺夹痰瘀”的复杂病机,《临证指南医案·虚劳》补充“虚阳浮越”加重阴精耗损证型,此证与《临证指南医案·虚劳》指出“木火之质”(特指阴虚阳亢体质)易致阴精耗损。值得关注的是《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另辟蹊径,强调“血瘀阻络致气不达肌”的实证病机,完善了本虚标实的动态辨证体系。从《黄帝内经》“真气衰竭”到《医林改错》“血瘀致瘦”,勾勒出由虚致实、因实更虚的学术发展脉络,完整呈现“虚-火-瘀”病理构成。

四、现代研究  

㈠  肥胖的分子机制

五大基因通过神经内分泌调控(LEPR/MC4R)、能量代谢重编程(FTO/SH2B1)及摄食行为异常(SIM1)三条通路共同构成肥胖发生的遗传因素,其中FTO与MC4R的基因-代谢物交互作用尤为突出[1-5]。高糖环境通过激活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中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1(ACSL-1)的表达,驱动M1型巨噬细胞极化并促进脂质异常蓄积,从而形成“糖代谢紊乱-炎症激活-脂肪沉积”的肥胖病理闭环[6]。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对细胞外葡萄糖水平较为敏感, 高糖可促进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1 (Acyl-CoAsynthetase-1,ACSL-1)的达,ACSL-1通过使巨噬细胞中M1表型向极化方向演变,并促进脂质积累,从而造成肥胖现象[7]。线粒体功能障碍通过引发脂肪组织糖脂代谢紊乱及活性氧(ROS)异常累积导致能量失衡性肥胖,而棕色脂肪组织中丰富的线粒体含量则与肥胖发生率呈显著负相关[8-9]

㈡  消瘦的病理机制

消瘦在癌症、慢性疾病及老年人群中与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其机制涉及多系统交互作用。肿瘤通过增强糖酵解、脂肪酸氧化及氨基酸代谢重编程导致宿主能量消耗增加[10],[12],而炎症介质IL-6和TNF-α通过抑制肌肉蛋白质合成加剧肌肉萎缩[11-12]。神经内分泌调节异常表现为抑郁和焦虑症状与食欲下降显著相关[14-15],抑郁症患者升高的皮质醇水平进一步抑制摄食行为[12]。消化系统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慢性肝病及胰腺功能不全通过代谢紊乱(肝功能损害致食欲减退)和吸收障碍(胰酶缺乏致脂肪吸收不良)引发进行性体重下降[10],[17]。内分泌代谢异常中,甲状腺功能亢进通过提高基础代谢率加速脂肪/肌肉分解[12],糖尿病控制不良引发多尿和能量代谢紊乱,而库欣综合征后期因肌肉萎缩导致体重减轻[10],[16]。营养摄入失衡(高热量低营养饮食)与活动水平下降(尤其是老年人群)形成恶性循环,加速肌肉流失和消瘦进程[13],[18]。学龄期消瘦儿童多伴随有血清微量元素(铁、锌、钙)和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的低表达[19]。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S)导致的消瘦常被忽略[20]

综合病理机制看,肥胖的西医本质体现为线粒体障碍导致脂质蓄积,这与中医“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密切相关,线粒体的功能正是阳化气的物质基础,阳虚不能蒸化,导致痰湿等阴邪凝聚。同时,也为先天生痰体质,后天酿痰环境,痰瘀互结为终局的发病轨迹提供了科学依据。而消瘦的西医机制主要涉及营养吸收障碍与代谢亢进的双重作用,其中吸收障碍对应中医“脾胃失运”证候,代谢亢进则符合“阴虚火旺”的典型生理病理特征。

五、中西会通临证思路

对于肥胖者,其核心病机在于肾阳虚衰,气化失司(元阳不足致水液代谢障碍)与脾失健运(火不生土致湿浊内生)交互作用,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所述,痰湿凝聚形成膏脂堆积,治疗当以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合参苓白术散健脾化湿,佐半夏、苍术增强化痰消脂之力;而消瘦者多因阴虚火旺灼耗精微(脾胃阴亏致运化失职)与虚火内生(阴不制阳致气血耗损)协同致病,遵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训,治宜左归丸滋阴填精配合四君子汤健脾益胃,辅以天花粉生津、当归养血、生地滋阴,实现“滋水涵木,培土生金”的调治目标。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