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中医工作室

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四十五录

发布时间:2025-07-10 点击数: 字号:

第四十五录

心者,生之本 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一、原文释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生之本:本,主体,主持。生之本,指生命活动的主宰。“神之变”,全元起本并《太素》作“神之处”,和上下文相较来看,“神之处”意思更加契合。心藏神,故为“神之处”。心脏是生命的根本,主宰着人的精神和意志,其神采通过面部表现出来。心脏所充养的五体之一是血脉,胸中,与夏季的阳气相通,因此被称为“阳中之太阳”。

二、中说西证

心功能的物质基础。

三、中医内涵

《灵枢·口问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类经·卷三·藏象类:“心为一身之君主……脏腑百骸,惟所是命。”可见,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医学入门·脏腑》云:“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说明心主血脉是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心气推动血液在脉内循环运行,血液运载着营养物质以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整个身体都获得充分的营养。二是心与血脉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心气充足心血充沛才能使百脉通畅人体面色红润而光泽心脏的气血的虚实和病变可以影响血的运行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明是心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灵枢·本神》曰:“所以任物者之心心能任物,强调心有主管人的情感、性情、喜好等活动的机能。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如果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不仅可以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如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狂,或反应迟纯、精神萎靡,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可以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甚至危及整个生命。而心认物功能的改变则表现为性情的异常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头者,精明之府”李时珍云:脑为元神之府”,中医认为脑的功能包含于心主神明之中,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痫痉癫狂门》所说:“心脑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长醒。”。《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背为阳,阳中之阳者,心也”。心为阳中之阳,内藏君火,君火即心阳,心阳使心脏有节律地搏动,并推动血液在全身血脉里运行,滋养全身,是心脏最重要的功能。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营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反映了心主血脉是心藏神的基础。

四、现代研究

  “心主血脉”的现代病理生理机制

心脏泵血的核心机制为心肌细胞收缩蛋白(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的ATP酶活性及钙离子调控。心肌细胞膜上的L型钙通道(LTCC)介导钙内流,触发肌浆网释放钙(钙诱导钙释放,CICR),激活收缩装置[1]。心功能衰竭时,钙调控异常导致收缩无力,可与中医“心气不足”相对应。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等活性物质,调节血管张力及血液流动;NO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sGC)扩张血管,维持血管张力;内皮功能障碍时,ET-1/NO失衡导致血管痉挛或动脉硬化[2]。临床血流动力学监测(如Swan-Ganz导管)显示,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可以看作是评估“心主血脉”功能的关键指标。综上所述,“心主血脉”理论在现代医学中体现为心脏泵血、血管调节、血液流变及神经内分泌整合的复杂系统。

  “心主神志”的现代病理生理机制

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构成双向心脑通路,通过孤束核(NTS)和下丘脑整合心血管与中枢神经系统信号。心脏机械感受器(如压力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传入信号至脑干,调节情绪和认知功能(如前额叶皮层活动)[3]。心脏分泌的利钠肽(ANP/BNP)可通过血脑屏障(BBB)作用于脑内受体,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减少皮质醇释放,缓解焦虑/抑郁状态。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心率变异性降低)导致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如IL-6、TNF-α)释放,损害海马神经元可塑性,引发记忆减退和情绪障碍[4]。心力衰竭大鼠模型显示,脑干蓝斑核(LC)NE神经元活性增强,伴随海马BDNF表达下降,导致空间记忆障碍[5]。队列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抑郁发病率较健康人群升高2-3倍(HR=2.15, 95%CI 1.87-2.48),且抑郁加重心肌缺血风险[6]。由此可见,“心主神志”理论在现代医学中体现为心脑交互、神经内分泌调控及自主神经平衡的整合系统。

五、中西会通临证思路

美国男子桑尼·格雷厄姆于1996年接受了因自杀而去世捐献者的心脏移植。令人震惊的是,12年后,他选择用同样的方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57岁老人杨孟勇成功移植了一位26岁年轻男子的心脏。手术后,杨孟勇时常感到自己体内似乎存在另一个人的意识,性情发生显著变化,变得敏感且暴躁。2020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的Mitchell B.Liester发文[7]称,心脏移植接受者会获得其捐赠者的人格特征,包括:⑴偏好的变化,⑵情绪/气质的改变,⑶身份的改变,⑷捐赠者生活中的记忆。相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心主神明”的科学性。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