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钢主任医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经验
痛风性关节炎又称代谢性关节炎,是因人体嘌呤代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不畅导致尿酸升高,日渐积累,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等组织中引起的一种炎性疾病。病情严重可导致周围组织纤维化、关节破坏,甚至畸形,反复发作可造成肾功能损害。现代研究表明,痛风与代谢综合征、冠心病、高血压、糖脂代谢紊乱及脑卒中等疾病密切相关。西医学治疗本病常选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因其服药时间长,不良反应大,用药禁忌证多,给临床带来诸多不便。中医能够病证结合,辨证论治。中药复方能够多途径、多环节协同进行,且不良反应较小,用药较安全,因此,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王钢主任医师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有着独特的思维和方法体系,现将其治疗经验做一总结。
1 临证论治
1.1 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王钢主任医师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病位在脾、肝、肾,涉及气血津液,病性虚实夹杂,预后尚可。实证与饮食关系最为密切,患者早期嗜食肥甘厚腻,导致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浊内生,痰湿郁久从阳化热,湿热内蕴,重浊黏滞趋于下行,痹阻筋脉,不通则痛,故见下肢关节肿痛。湿浊积于人体,与血搏结而为痰瘀,滞留于筋脉,则骨节肿痛、溃破。痰瘀相互转化,湿热痰浊流注关节经络导致气血不畅而发病。内气化不足,则肾精不能转化为肾气,气不足则肾失摄纳,无以司开阖、升清阳、降浊阴,尿酸等湿浊残秽之物不能排于体外,停滞于关节、软骨等组织而发病。外气化减退,水液代谢不能受之于肾气,脾运化与输布水谷精微功能进一步减退,痰浊之邪内生,阻滞于关节筋骨而发病。此外,肝在体合筋,肾在体合骨,肝血亏虚,肾阴不足,肢体筋骨得不到濡养,则会加快疾病的进展。长期饮食结构不规律容易造成肠道微生态菌群失调,影响嘌呤和尿酸在肠道中的代谢。王钢主任医师基于以上认识,将其实证归为湿热蕴结证和痰瘀互结证,虚证归为肾气亏虚证,既体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也符合疾病的演变过程。选方以自拟痛风饮为基础,临证加减,急性发作期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稳定期补益助气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临床疗效显著。
2 对痛风性关节炎治疗的选方用药规律研究
2.1基础方方解:基础方由黄芪20 g、女贞子15 g、秦艽15 g、徐长卿15 g、伸筋草15 g、海风藤15 g、地龙10 g、红花10 g、绵萆薢10 g、秦皮10 g、土茯苓10 g、黄柏10 g等组成。黄芪、女贞子配伍,益气健脾,滋阴补肾,达欲攻邪出者,先扶正气之意。秦艽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本草分经》指出:“凡风湿痹症、筋脉拘挛……皆可用之。”
2.2加减用药特点 王钢主任医师认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关键在于辨证论治,依据证型变化加减用药。其中,急性期湿热蕴结证最为多发,慢性期痰瘀互结证和肝肾亏虚证最为多见。湿热蕴结证多用自拟痛风饮合四妙散加味治疗。四妙散首见于《成方便读》,由苍术、黄柏、牛膝及薏苡仁组成。方中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黄柏燥湿清热、泻火解毒,薏苡仁利水渗湿、除痹排脓,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引药下行。全方合用,扶正祛邪,湿热并驱。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四妙散能通过降低尿酸水平改善关节疼痛、肿胀,这可能与降低TNF-α、PGE2的含量有关。
3 讨 论
痛风性关节炎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因其发病疼痛难忍,病程长,并发症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对于本病的治疗,除了常规服用药物外,病情严重者一般予以外科手术治疗;但因患者常伴发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导致伤口经久不愈,也使得诸类问题不能解决。王钢主任医师认为,本病发作有急慢之分,病证有虚实之别,且在临床上常虚实夹杂。因此,在改善症状的同时,注重其内环境的调整,改善机体代谢水平。此外,对于肠道微生态菌群失调者,应进行合理健康的饮食,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王钢主任医师治疗本病用药配伍精当,效果颇佳,值得推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