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健脾益气法治疗干燥综合征案
刘某,女,50岁。2022年6月10日初诊。
患者自1975年起,出现口舌干燥,无唾少津,渐至眼鼻干涩,无泪无涕,确诊为口眼干燥综合征,曾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明显疗效。就诊时症状如上而加重,口干不思饮,进食咀嚼吞咽需以水相助,食量因此而减少,大便干结,三四日一行,状若羊粪,神疲乏力。舌淡苔少而干,脉沉细稍缓。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型凉燥。治以温中健脾益气为法,佐以养阴润燥,选陈修园加味理中汤:
党参30g,苍白术各15g,干姜6g,甘草6g,天花粉45g。
14剂后口干明显好转,大便每日一行而质软,舌淡边尖稍红,苔薄白,脉沉细。拟方仍宗前法,加白芍15g,生地30g。服8剂后,各症续有好转,除口干、便结基本消除外,双眼在情绪激动时已有湿润感,余大致如前。仍宗前法,改加味理中汤为附子理中汤合益胃汤,以增强药力。
处方:
制附片20g 党参15g 南沙参15g 玉竹15g
苍白术各10g 天麦冬各10g 干姜6g
甘草6g
生地30g
12剂,水煎服。
服药12剂后,口干、便结消除,眼鼻干燥现象日有好转。此后一直以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间断服药40余剂,症状完全消失而停药。
【评析】本案患者尽管诸窍干涩似属阴虚,但追询病史,十余年间屡服滋阴润燥剂均无显效,结合口干不思饮、神疲乏力、舌淡等症状,说明非独阴虚,其气亦虚,且以气虚为主,因气虚无以生化而致阴虚,定性属于气阴两虚型凉燥。故用加味理中汤温中健脾益气,加天花粉以养阴润燥,白芍、生地柔肝扶脾,收效明显。因此,阳虚内寒之凉燥当用温阳法治疗,不应单纯固守养阴生津法,而应法随证立方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