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思想-《中说西证录》-前言
前 言
中西医结合的前提是中西医会通。这一认识,医家们在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后就已萌发了。臂如,在明代医学家方以智的《医学会通》《物理小识》等著作中,就曾记录了他从西方解剖学的角度阐识中医脉学的偿试。虽然从当时的解剖学水平还不能完全阐释脉学的奥妙,但这种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属划时代之举。
至清末,唐容川氏又明确提出了“中说西证”的学术主张,怎奈现代医学的水平还不足以彻底阐明中医学概念、理论的科学性,所以又让时光的车轮将这一科学问题拖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
1958年之后,随着一期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简称“西中班”)的举办,一大批有志于弘扬中医药事业的西医(药)人员学成而复归教学、科研、临床一线,“中说西证”事业的春天来到了。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及其团队受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寒热诸疟方第十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而发现青蒿素,为无数疟疾患者带来福音,将非洲儿童重症恶性疟疾的死亡率降至8.5%,其成果可谓是“中说西证”(中药西证)之典范;陈可冀院士对血瘀证“内结”“离经之血”“久病入络”“污秽之血”内涵的阐发,从血液浓、粘、凝、聚以至于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代谢产物堆积,斑痕,结节,纤维化,病理性增生等病理改变及活血化瘀药的作用机制得以验证,充分诠释了血瘀证的客观存在,为慢性病过程中血瘀的普遍存在和活血化瘀药的应用提供了依据。沈自尹院士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内分泌轴验证肾阳虚的物质存在,并论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肾虚证与西医之衰老所共有的生物钟“下丘脑”,可视为抗衰老必从肾论治的可靠证明。吴咸中院士领衔用“攻里通下”法治疗急腹症,基本可以替代手术,同时揭示了“攻里通下”法能保护肠屏障的作用机制。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从生化到细胞,从分子到基因,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经络实质、藏象本质、证候基础等等问题均得到部分阐明。可以说,“中说西证”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在此基础之上所催生的中西会通之花,已在医苑绽开怒放,到釆卉撷英的时候了。因此,笔者不揣浅陋,冒昧将以往在教学、临证时所集数十条中医药经典论句,寻其出处本源,确立“中说西证”关键,深挖中医内涵,列举现代临床与实验研究证据,从而架起中西医(药)会通的桥梁。理论认识终归是要落地于临床,在“中西会通临证思路”这个点上,笔者立求简明扼要地点出本条理论在临床辨证用药的指导意义,让读者有所心悟。
五六年前,笔者每于研究生组会时遂将条文的“中说西证”关键问题和现代研究的文献综述方略分条屡析,然后分配给研究生们起草成文,汇集之后却因故束之高阁,至今博士生张杰、吴颢,李赟副教授有意于重新修订文稿而付梓行,遂成此册。若真能有益于读者,则诸君亦不悔于集腋成裘、细心求证之苦。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必将带来对中医学的全面而深入的解读,此书之成,就权作引玉之砖吧!
戴恩来
2025年3月于仰圣斋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