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中医工作室

研究成果

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十七录

发布时间:2025-07-10 点击数: 字号:

第十七录

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一、原文释义

“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出自《素问·针解篇》。《太素》注:“宛陈,恶血聚也”。唐·王冰:“菀,积也。陈,久也。除,去也。”可释义为:对于络脉中久积的瘀阻者,必去除之。

二、中说西证

血瘀证内涵之“污秽之血为血瘀”

三、中医内涵

《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故曰痈疽。”指出寒邪致血行涩滞,不通则易使血的性状发生改变,趋向于秽浊,此为“污秽之血”形成的早期理论依据。《素问·调经论》:“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明确提出了“恶血”及其危害。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及蓄血证“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此处所描述的下焦蓄血,因邪热与血互结,血已非正常之血,呈现出“污秽”之态,需峻猛破血之剂以祛瘀。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杂病》论及:“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则明确了污秽之血为瘀血的观点并认为“胞衣难下、胎死腹中”,均为恶血,需逐瘀,“血污于下者,桃仁煎、代抵当丸、牛膝膏”

关于“污秽之血为血瘀”的病因病机,外感邪、热邪均可导致血液温润之性发生变化,逐渐形成“污秽之血”。《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寒邪侵袭,血脉拘挛,血行缓慢,甚至停滞,逐渐变得浓稠、秽浊,代谢产物难以排出,阻滞经络气血,发为疼痛、肿块等血瘀之外感热邪煎熬津液,津液损耗,血液浓缩,黏滞性增大,运行不畅,成为 “污秽之血”。《温热论》提到“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至于温病后期,热邪与瘀血互结,出现斑疹紫暗、神昏谵语等症状,皆因热邪致血“污秽”为

去除络脉恶血的重要治法还包括针刺、刺络放血、艾灸、推拿按摩等手法,其中以刺络放血法最多。多维证据体集合最终确定刺络放血疗法的适宜病种依次为带状疱疹、痤疮、急性扁桃体炎、血管性头痛、下肢静脉曲张、急性腰扭伤、丹毒早期、麦粒肿、小儿外感发热、脑卒中,主要为以瘀、毒、实、热为主的各科疾病[6]已故国家级名老中医娄绍昆先生曾接诊一偏头痛少年一例,其发作时头痛欲裂,屡治无效,曾历经北大医院、协和等名院诊疗半年,既未明确病因,亦无满意疗效。待访至娄绍昆先生时,恰逢头痛发作。先生见其偏头痛侧头皮处有一怒张静脉,乃以三棱针刺之,血疾出,喷至一米多远白墙上,色甚黑;继以火罐拔之,出黑血甚多,待血出渐少,少年头痛霍然而愈,后随访数载未犯。此案可知,血瘀则痛,除恶血则愈。又如出血性脑卒中急救时,既可西医降压、颅脑腔积血引流等维持生命体征,又可中医针刺十宣穴、耳尖刺络放血,其可迅速缓解气血瘀滞、引邪外出,获得更佳疗效。

四、现代研究

“污秽之血”的形成有外源性与内源性二种。外源性主要是指由理化因素所“污染”血液,而内源性则主要是指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败血症、毒血症等。大量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可影响血液状态,使血液中炎性介质、代谢产物增多,亦类似“污秽之血”。

郭团茂[1]等回顾性分析114例严重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发现血瘀证是入院初最常见的证型之一。有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可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预防和改善脓毒症[2]。谢礼翔等[3]通过对80例脓毒症患者进行对照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益气活血解毒法可明显升高脓毒症患者的抗凝血酶-Ⅲ( AT-Ⅲ)水平,缩短脓毒症患者的 ICU住院时间,提高脓毒症患者的28天生存率。另有多项研究表明川芎、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川芎嗪、丹参酮ⅡA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炎性因子释放、保护血管内皮和抗凝等作用,对肺、心、肝、肾等重要脏器起到保护,缓解脓毒症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5]

五、中西通临证思路

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代谢产物或相应成分异常增高,导致血液粘滞、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微循环障碍等病理变化出现,亦属“污秽之血”,治疗当用活血化瘀之法。有学者用丹参制剂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而获效,其原理盖出于此。其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症以此类推;严重感染性疾病尤其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者可用抗感染治疗结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盖叶天士“入血则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谓也。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