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中医工作室

研究成果

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十九录

发布时间:2025-07-10 点击数: 字号:

第十九录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一、原文释义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出自《素问·痹论》“涩”在《说文解字》中为“濇,不滑也”;“疏”即为空虚之意;“不通”,以病机而言;邪气深入,久留不去,损伤营卫,营卫之气运行滞涩,血气衰少,经络空虚,故不

二、中说西证

血瘀证内涵之“久病入络为血瘀”。

三、中医内涵

《素问·逆调论》以“营气虚则不仁”立论,揭示营卫气化失司血瘀络阻形骸失养的三阶段病机传变:营气亏虚则血行涩滞(血瘀),卫气衰惫则津凝为痰(痰阻),营卫失谐则脉道壅遏(络滞),终致气血不濡形体而发为肌肤麻木。清代莫文泉于《研经言·原荣卫》中以“血随荣行,荣伤则瘀;津随卫行,卫衰则停”进一步凝练病机,提出“治血必调荣气之运化,治津当温卫气之通利”的治则。《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脉者血之府”《灵枢·本藏》曰:“经脉行血气以营阴阳”,皆印证营卫气化乃气血周流之原动力。然病势迁延者,营卫由虚致滞、气血因壅成瘀,正如《景岳全书·胁肋》所警示:“气血盛则流畅,虚则壅滞”瘀的病理递进,可致中州失运(瘀阻脾胃,精微不布)形骸失荣(痰瘀互结为癥瘕),甚则“久瘀入络,络损及脏”(叶天士“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王清任提出“元气虚则血瘀,血管无气则留滞”,其“久痛入络,久必及肾”之论,将营卫失司→络脉瘀阻→肾元衰败的动态病机链贯通,构建了从功能紊乱到器质损伤的传变模型。

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呈网状分布,具有“越分越细、网络周身”的特点。《灵枢·脉度》将其定义为“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强调其从经脉逐级细分、直至末端形成孙络的结构层次。清代喻嘉言在《医门法律·络脉论》中进一步细化络脉系统,提出十二经分出十二大络,大络再分支为系络、缠络,最终形成三万四千条孙络—孙络作为最细小的单位,通过“缠绊”相互联系,构成面状网络,成为气血渗灌脏腑组织、抗御外邪的核心结构。从功能分布看,络脉分为循行于体内脏腑的“阴络”和分布于体表肌腠的“阳络”阴络为脏腑之络,将脾胃化生的气血输布为五脏六腑之精;阳络则主司卫外,形成机体与外界交互的屏障。这一立体网络不仅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更与疾病传变密切相关—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指出外感病由阳络入阴络、内伤病由气分深入血分的规律,即“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揭示了络脉作为病邪传变途径和病理载体的双重角色[1]

四、现代研究

  “络脉”的物质基础

中医之“络”与现代医学血管、淋巴管、体液关系密切。吴以岭院士提出络脉可以与微血管系统相联系,强调了微血管是维持脉络末端营卫交会生化中的基本功能单位[2]。在细胞层面,多种细胞类型,包括神经细胞、内皮细胞以及各种免疫细胞等。通过复杂的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进行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例如,络脉系统中的离子流动性,如K+、Na+、Cl-、Ca2+等,对于维持细胞内外的电生化平衡至关重要[3]。在分子生物学层面,涉及到多种信号通路和代谢途径,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1等因子的表达水平有关,这些因子在调节络脉微血管的血管张力和血液流动性中起着关键作用[4]。紧密连接蛋白,如闭锁小钙蛋白-1、闭合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1的表达也可能影响络脉网络系统的功能,这些蛋白质在维持细胞间隙的屏障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4]。现代医学泛血管系统[5]、神经系统[6]、细胞外液[7]、神经递质[8]、细胞因子[9]等也可以从络脉的角度去认识。

㈡  “久病入络为血瘀”与纤维化

“久病入络为血瘀”在血液与血管层面的病理表现为三重失衡。微循环障碍:血流动力学紊乱导致红细胞聚集、炎性细胞(如淋巴细胞)血管壁沉积,引发管腔狭窄及痉挛。血液流变学异常: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表面电荷异常及血液黏度增高,形成“微凝态”。凝血-纤溶失衡:血小板活化释放TXA2、5-HT等缩血管物质,协同纤溶活性下降(PAI升高、FIB堆积)及内皮损伤,形成“高凝,血栓,微血管闭塞”恶性循环。此过程印证叶天士“久病必瘀闭”之论,揭示血瘀本质为“血液流态-血管结构-凝血功能”的系统紊乱。

纤维化是“久病入络”的终末病理转归,其发生机制包含:血管内皮损伤:持续微循环障碍引发缺氧应激,激活TGF-β等促纤维化因子;免疫炎症驱动:T细胞亢进**巨噬细胞释放IL-6、TNF-α,促进成纤维细胞胶原过度合成;凝血-炎症交互:血小板聚集释放PDGF、FIB降解产物,直接激活肌成纤维细胞转化[10]。此类改变在肺、肝、肾纤维化模型中均被验证,提示纤维化是“血瘀”从功能失调(微循环障碍)向器质损伤(细胞外基质重塑)演进的标志,亦体现中医“络损形伤”的动态病机观。

通络类中药保护肾脏的机制

张江华等[11]证实益气养阴通络方(黄芪、地龙等)可抑制TGF-β1/CTGF介导的ECM沉积,延缓肾小球硬化;张茹等[12]发现蛭龙胶囊(水蛭、地龙)通过抗凝-抗炎双通路改善肾脏微环境;Wen等[13]揭示贞清方(女贞子、地龙)下调肾组织TGF-β1表达以拮抗纤维化级联反应;华何与等[14]证实大黄蟅虫超微粉通过调节血液流变学实现肾间质纤维化防治;徐晶等[15]、潘永梅等[16]阐明化瘀通络药(丹参、川芎等)激活ACE2-Ang-(1-7)-Mas轴并上调BMP-7表达,促进糖尿病肾损伤修复;赵宗江等[17]证明健脾益肾化瘀方通过提升SOD、NO及降低MDA水平拮抗氧化应激损伤;由此可见,通络中药通过调控纤维化相关因子,激活肾保护信号轴,改善血液流变-微循环,拮抗氧化应激机制实现肾脏保护,为慢性肾病久病入络为血瘀治疗提供实验与临床证据支撑。

五、中西通临证思路

综上所述,络病主要表现为神经和血管的病变。在临床上,我们常常遇到如糖尿病并发症及各脏器的微血管病变,此时应采取活血通络法进行治疗。通络药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化痰散结药,如路路通、丝瓜络、漏芦和半夏等;第二层次是活血化瘀药,如当归、赤芍和桃仁等;第三层次是虫类药,如水蛭、地龙和虻虫等,用于剔络通经。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