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二十三录
第二十三录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厥,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血之于气并走于上,使人大厥,厥则暴死
一、原文释义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劳” 指过度焦虑、劳累等,“张” 有亢盛、外越之意,“精绝”指**损耗枯竭,“辟积” 即重复、累计之意,“煎厥” 指昏厥。“薄厥”,如《易·说卦》“雷风相薄”,亦即昏厥。“大厥”指严重的昏厥。
二、中说西证
中风病因古今谈。
三、中医内涵
《黄帝内经》所载的“大厥”、“薄厥”、“煎厥”、“击仆”、“偏枯”、“偏风”、“风痒”等,多指中风病,其起病急,变化迅速,患者多突然昏仆,半身不遂,甚则不省人事,其发病症状跟自然界风摧木折的表现相似,发病疾暴,猝然跌仆,称为 “中风”。在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中,需要特别关注劳损耗神及情志变化。
㈠ 正气亏虚,烦劳引变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当人操劳过度时,阳气亢盛外越,**不断亏虚,这种状态不断累计,外邪引动内损,会导致气血逆乱而引发昏厥。正如张景岳所说:“凡此病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泛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尔昏愦,卒然仆倒。”
㈡ 情志剧变,引发中风
怒则气逆,气血上冲,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长期情绪抑郁或突然大怒,易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为刚脏,主疏泄,调畅气机。当情志过激,肝气升发太过,气逆于上,血随气涌,上冲头目,蒙蔽清窍,从而引发中风。
四、现代研究
㈠ 内伤积损引发中风病的相关研究
机体之正气可涵盖人体的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筹维持内环境稳定的多种生理功能[1]。当正气亏虚时,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机体易受病原体侵袭,炎症反应失控。有研究表明,慢性炎症状态与中风的发生密切相关[2]。
烦劳可由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引起。长期精神压力可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使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血压升高。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会损伤血管壁,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促使脂质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过度劳累和睡眠不足可干扰人体的正常代谢。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糖代谢和脂代谢,导致血糖、血脂异常。高血糖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高血脂则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4]。此外,烦劳还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如皮质醇分泌失调,进一步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加重正气亏虚,促使中风发生。正气亏虚使机体抵御外界**的能力下降,而烦劳作为一种外界**因素,在正气亏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机体的病理变化。例如,正气亏虚时,血管内皮已处于功能障碍状态,烦劳引起的血压波动、代谢紊乱等。而血管内皮的不断损伤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最终导致中风发作[5]。这些与《素问·经脉别论》云“生病起于过用”的论述非常契合,也可视为对“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的科学解读。
㈡ 情绪剧烈变化引发中风病的相关研究
当人体经历剧烈情绪变化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被激活[6]。以愤怒情绪为例,会促使肾上腺髓质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物质会使心跳急剧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导致血压迅速上升。长期或反复的这种血压波动,会对血管壁造成机械性损伤,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为脂质沉积和血栓形成创造条件,进而增加中风的风险。这与《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非常相似。
情绪剧烈变化可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增强。例如,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状态下,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系列变化,促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等分泌增多。这些炎症因子会引发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同时,炎症反应还可能影响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平衡,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引发中风[7]。这项研究和《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内涵高度一致。
一项涉及多个国家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8]对超过 10 万人进行了长期随访,发现情绪波动大、经常处于愤怒、焦虑等强烈情绪状态的人群,中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情绪稳定的人群。在调整了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中风危险因素后,这种关联仍然显著。进一步分析显示,情绪剧烈变化可能通过影响血压、血脂等生理指标,间接增加了中风的发病风险。有研究[9]选取了500例中风患者和50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通过详细的问卷调查和心理评估,发现中风患者在发病前一周内经历过重大情绪应激事件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情绪应激事件包括亲人离世、婚姻变故、工作压力过大等。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情绪应激事件是中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比值比(OR)为2.56,95%置信区间为(1.89-3.48)。这些研究也验证了《灵枢·口问》所言“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的正确性。
另一项为期10年的纵向队列研究[10]对2000名中年人群进行了跟踪观察,定期评估他们的情绪状态和脑血管健康状况。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情绪稳定性较差,在随访期间多次出现情绪剧烈波动的个体,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更为明显,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也更高。颈动脉 IMT 和脑动脉狭窄是中风的重要预测指标,这表明长期的情绪剧烈变化可能促进了脑血管病变的进展,增加了中风的发生风险。
这些研究均充分证明了古人所强调的“情志不调,病乃变化而生”,正如《灵枢·邪客》所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可见调畅情志,安神定志,益养气血,是为健康养生之要法。
五、中西会通临证思路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阳气者,大怒则形气厥,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血之于气并走于上,使人大厥,厥则暴死”,这些经典论述告诉我们,内伤积损和情绪暴动系中风发作至关重要的因素,但皆可预而防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劳逸结合,保持情绪稳定,对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关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