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二十五录
第二十五录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一、原文释义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出自《灵枢·本神》。“智者” 指智慧之人。“顺” 是顺应,“四时” 指春、夏、秋、冬四季。“适”有适应之意,“和” 为调和,“喜怒”代指各种情绪。“安”即安心。“节”和“调”均为调整之意。“刚柔”包括身体的刚柔,如筋为刚,肉为柔;性格、情绪也有刚有柔。“如是”像这样,“僻邪”指各种致病邪气,“不至”即不会侵袭人体,“长生久视” 即健康长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智慧的人在养生上,一定会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根据天气寒热而应变,调畅情绪,心态平和,居处整洁,安然舒适,作息规律,调节阴阳,刚柔相济。像这样病邪就不会入侵人体,从而能够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了。
二、中说西证
养生之道古今谈。
三、中医内涵
㈠ 和于阴阳,顺应自然
养生之道,首先要和于阴阳,顺应自然。四季、昼夜、寒热、阴晴等自然环境变化均属于阴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自然界的四季阴阳变化是万物生长、发展、收藏的根本。春季阳气升,人应早睡早起,踏青漫步,以应春生之气;夏季阳气盛,宜晚睡早起,适当活动,使阳气得以宣泄;秋季应早睡早起,收敛神气;冬季宜早睡晚起,养藏阳气。如违背这一自然规律,“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会导致脏腑受损,引发疾病,故“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身体力行,才能合道,故曰“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其次要根据天气寒冷与暑热,做出适当措施以应变。《灵枢·五癃津液别》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指出人应根据外界寒热变化,调节内环境稳定,顺应寒暑,合理增减衣物,可避免邪气侵袭。如夏季贪凉饮冷、久居空调房,易损伤阳气,引发寒邪内生;冬季衣着单薄,寒邪易直中脏腑经络。养生尚需“安居处”,其涵盖居住环境与生活起居两方面。《千金要方·道林养性》指出“凡人居止之室,必须固密,勿令有细隙,致有风气得入。” 居住环境宜安静整洁舒适。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遵循昼夜自然之道。《素问·上古天真论》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规律作息及饮食,有助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所有外因都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心外环境和心内世界和谐起来,才能达到心身健康,故老子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㈡ 调畅情志,淳德归道
调畅情志在养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关系密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过度的情绪波动会损伤相应脏腑,故有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灵枢·本神》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和喜怒而安居处”指出调和喜怒等情志,保持平和心态,使气血通畅,脏腑功能协调。正气充盈,抵御外邪能力增强,便如《素问·刺**》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各种邪气不能侵入人体,人体气血通畅、情志调达、生活有序、阴阳平衡,身心健康,则能“长生久视”。养生外知所避,内得其守,身心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不能害也。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如此内外安和,气血顺畅,道合德全,岂能生病?这一理念为养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对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现代研究
极端气温与呼吸系统发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王郁彭等研究[1]表明“各气象要素中,气温与感冒的关系最显著,日平均气温和日极端气温与婴幼儿和儿童感冒发病率显著相关,春夏季感冒人数与极端气温和日平均气温呈正相关;秋冬季感冒人数与极端气温和日平均气温呈负相关。成人感冒主要与强冷空气影响有关。”谈建国等研究表明[2]“气温能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使人体的抵抗力发生改变”,“寒冷时血中红细胞沉降率下降,白蛋白、血红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下降,使人体免疫功能减低,发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最低温度关系密切,可见预防疾病需要“四顺时而适寒暑”。
中医时间医学是古人根据“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在长期临床活动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张明泉等[3]以中医的理论体系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和细胞信号转导理论两个方面探讨中医时间医学在微观世界中的理论认识,并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017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Jeffrey C. Hall、Michael Ro**ash以及Michael W. Young三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他们以果蝇为模式生物,先是分离出了一条能控制日常生物节律的关键基因——周期(period)基因,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会在晚上富集,并在白天降解。随后,他们又找到了一些额外的蛋白元件,进一步揭露了细胞内生物钟的作用机理。基于他们的努力,人们才知道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细胞生物中有着同样的生物节律调控机制。这些研究是《黄帝内经》所论及“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现代研究佐证。
杨燕等研究发现[4],人的肠道分布着大量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构成了复杂的肠神经系统,使得情绪变化与胃肠道反应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这一现象与大脑和胃肠道之间存在双向调节通路的脑-肠轴密切相关。当人体经历大型灾难或严重打击时,不仅精神和心理会受到强烈**,容易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还可能影响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而通过脑-肠轴引发胃肠道的一系列反应。在中医理论中,PTSD被归为情志病范畴,临床常表现为不寐、惊悸、郁证、狂证等症状。PTSD患者的情志致病因素主要以“惊”和“悲”为主,正如《灵枢·本神》所云:“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
五、中西会通临证思路
针对不同疾病的防治与康复,应予以个体化指导。比如肾脏疾病,由于肾属水,寒气通肾,应时于冬,故慢性肾脏病患者常于秋末入冬之时病情容易复发或加重,其理盖出于此。笔者提出慢性肾脏病患者要注意保护好易感风寒之邪的“六眼”——汗眼(毛孔)、嗓子眼、肚脐眼、腰眼、手眼(劳宫穴)、脚眼(涌泉穴),告诫病人,在入冬甚至在立秋天气转凉以后,需要非常关注保暖、防止感冒。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