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二十六录
第二十六录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一、原文释义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圣人”,指上古时代具有极高智慧和道德修养的人。“教下”,教导民众。“虚邪” 指四时不正之气,如气候不当令,或气候变化剧烈,超过人体适应力。“贼风” 指人在没有防备下侵入人体的风邪。“避” 即躲避、防范;“有时” 指根据时令、季节变化,把握恰当的时机避开虚邪贼风。“恬淡” 意为安恬淡泊;“虚无” 指内心纯净。
这句经文的意思是,上古时代的圣人在教导民众时,都会强调,要会根据季节时令变化,回避虚邪贼风,要保持内心的淡泊宁静,让真气自然运行不受干扰,使精气充盈、魂神内守,疾病会从哪里来呢?
二、中说西证
恬淡虚无、清心寡欲与免疫功能。
三、中医内涵
此条经文可以认为是传统养生学提纲挈领之句。唐·王冰注解《素问·上古天真论》时说:“邪乘虚入,是谓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一般来说,外邪( 如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被认为是使人发病的主要因素,这些外邪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内环境的紊乱,因此中医养生观中把躲避外邪作为一种养生方法,只有主动远离各种可能威胁身心健康的外邪,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素问·举痛论》中:“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可见精神活动作用于五脏,影响人体机能,如果思想淡泊宁静,没有过多杂念,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就能维护体内的气机运行正常。由“百病生于气” 可以看出精神情志因素致病的广泛性。另外要守住真气,肾为先天之本,内涵元阴元阳,肾中阴阳的盛衰,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关键。所以保精护肾是养生的中心环节,而节制房事则被认为是保精护肾的重中之重。拥有一份平和的心态,才能使心情舒畅、气机调达、血脉通利、 脏腑安康。当肾精充足时,能够充分地滋养大脑,则可使人耳聪目明,增智聪慧。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志一旦被扰乱,神不能安守于心,则会气血散乱。修身养性,无欲则心安,淡泊名利,少思寡欲,顺其自然,不可奢求。若人体的精神内守,人体的精就满,气就足,神就旺,就能从内抵御外邪。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圣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四、现代研究
㈠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七情对机体免疫功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经调查发现,癌症的发生与不良的心理环境密切相关。患者发病前,多因受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而发生心理改变。如:肺癌与感情释放受到抑制有关,胃癌患者大多性格抑郁、内向、好生闷气,且发病前多有不良心境。情绪兴奋能使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增多,焦虑和忧愁则可使之减少。给大鼠持续的紧张刺激后,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反应减弱[1]。人过度悲哀也会出现同样结果。这些体现了七情对人体气机的影响进而影响健康,过度悲哀使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反应减弱类似 “悲则气消”,说明过度悲哀这种情志变化对机体生理功能产生了消极影响,气消散而机能减退。这和《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所论高度契合。
下丘脑不仅是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高级调节中枢,也是体内调控免疫系统的中心环节,动物下丘脑被破坏后,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低下,迟发型变态反应减轻,抗体产生能力降低,胸腺、脾脏、淋巴结的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减弱。尾状核的破坏也可引起外周淋巴细胞减少,尤以T细胞为甚。研究发现,下丘脑前区(AHT)和下丘脑腹正中核(VMH)是中枢神经系统构成免疫功能的重要部位,同时是具有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区。
神经内分泌系统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是以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为媒介的,免疫细胞上有多种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受体。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分泌的多种神经递质和激素与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即可影响免疫功能。如糖皮质激素,在七情致病中最重要的作用是抑制免疫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多个环节起抑制作用,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反应,选择性地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分泌,如抑制白细胞介素-1(IL-1)、IL-2、干扰素-a等。不良情志引起的一系列内分泌变化中,以糖皮质激素升高为最明显。紧张、抑郁患者表现T细胞异常比B细胞突出,也是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激动、恐惧、窘迫等不良情志可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通过激活肾上腺素能受体,提高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抑制免疫功能[2]。这些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失衡的表现,类似于《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中的“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等。
㈡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免疫系统在接受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的同时,又通过其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反馈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给肿瘤患者、切除垂体的大鼠注射IFN-r,其血中皮质醇含量明显升高。用IFN-r治疗后病人常出现易怒、抑郁等症状即与其使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有关。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一个由多种神经递质、激素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该网络中,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神经递质和激素来影响、调节免疫功能,免疫系统又可通过产生和分泌的免疫递质反馈影响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3]。
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平衡状态是维持机体健康的基础。正常情况下,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相互协调,如同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当注射IFN-r等打破这种平衡,出现皮质醇含量异常及相应症状,类似阴阳失调。焦虑、紧张、怒气等不良情志直接影响中枢神经活动,影响神经递质和激素的正常水平和作用,从而降低免疫功能而患病。相反,如果情志和顺,则神经递质和激素分泌适量,免疫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七情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而实现的,免疫系统又可反馈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可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有科学依据的。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人体在愤怒、恐惧、厌恶、悲伤、嫉妒、羞耻、骄傲、轻蔑、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时,体内便会充斥着负能量,尤其以心和大脑的部位显著,而在充满幸福和爱的状态时,则全身洋溢着正能量的信号,且向心和大脑聚结。
现代研究发现,给予别人“物质上”的帮助,能使致死率降低42%;给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能使致死率降低30%。助人为何会产生医疗作用?因为,与人为善,常做好事,心中常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进而降低了压力激素水平,促进了“有益激素”的分泌。精神病流行病学专家甚至说: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是预防和治疗忧郁症的良方。美国有两位心理学教授积20年研究发现:影响寿命的决定性因素中,排第一名的是“人际关系”。他们说,人际关系可能比水果蔬菜、经常锻炼和定期体检更加重要。那么,要有好的“人际关系”,首要的应该就是“德全”。仁德之人的心底是坦荡的、安详的,所以古人才有“德全不危”之论,而这种充满着正能量的精神心理状态,不就是“恬愉为务”、“少私寡欲”、“心念坚定”的综合体现吗?
五、中西会通临证思路
古人云:智者乐,仁者寿。养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但很多人是“抓了芝麻却丢了西瓜”。养生重在养心,养心就在“恬惔虚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管控情绪,方能管控自己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之平衡,达到“形与神俱”。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