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中医工作室

研究成果

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三十一录

发布时间:2025-07-10 点击数: 字号:

第三十一录

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

一、原文释义

“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阐述了毫针的形态特点与针刺操作方法及适用病。“毫针”是古代九针之一,也是现代针灸临床最常用的针具。“蚊虻”指蚊子和牛虻这类昆虫,“喙”指它们细长尖锐的。“静”体现了医者针刺时的状态,要心平气和、沉稳安静,专注于操作,不可慌乱。“徐往”指进针动作要缓慢、轻柔。“微”指的是针刺手法要轻微,不要大幅度提插、捻转,以减少对穴位和经络的刺激。“久留”意味着留针时间相对较长。“养”有濡养经气之意。“取”有治疗、去除之意。“痛痹”是中医痹证的一种,主要因寒邪偏盛,侵袭人体经络关节,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以疼痛剧烈为主要特点。

整句的意思是,毫针,像蚊一样纤细尖锐,进针要沉稳安静,心平气和、要缓慢,手法轻柔,留针时间略长,即可濡养经气,调节阴阳,治疗痛痹。

二、中说西证

针刺镇痛的原理。

三、中医内涵

《黄帝内经》对痛症的病因、发病机制认识较为系统,包括外感六淫致痛,饮食不节致痛,脏腑受病致痛,五运六气变化致痛、气分受伤致痛等。《素问·举痛论》中论述道:“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中医学认为痛症的病因不外乎“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说明痛症与经络不通关系密切,此为针灸治疗痛症提供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认为毫针辅以补虚泻实的手法,对治疗痹病疼痛有良好的作用。《灵枢·官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灵枢·根结篇》“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医学认为针刺是通过“调气”和“治神”而实现镇痛。调气者,即“通其血脉,调其气血”,主要体现在调节脏腑经络气血偏胜、调节阴阳平衡,及调节气血运行。此外《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治神者,是针刺施术的基本和前提,通过治神“令气易行”。

四、现代研究

古代医家已经将痛与镇痛机理和人体的紧密关联,这与现代医学从神经科学角度论述相呼应。现代医学通过电生理方法发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的神经元在针刺镇痛中发挥重要作用[1]。同时证实,针刺过程中有某种有镇痛作用的物质在发挥作用,包括经典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腺苷等;亦有“神经肽”,阿片肽(如脑啡肽、内啡肽、内吗啡肽、强啡肽)、抗阿片肽(如胆囊收缩素)、社交肽(催产素)等[2]。此为针刺治疗急、慢性疼痛性疾病,乃至针刺麻醉的主要机制。

五、中西会通临证思路

“杂合以治”是古人治病的重要方略。临床上对于一些以疼痛为主的疾病,在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可以结合针刺以调畅气血、疏通经络,综合治疗常能取得更佳疗效。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