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三十五录
第三十五录
虚羸而甚,食少泻多,虽喘嗽不宁,但以补脾为急……脾有生肺之能……土旺而生金,勿拘拘于保肺
一、原文释义
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虚劳》中正式提出培土生金理论:“虚劳而甚,食少泻多,虽喘嗽不宁,但以补脾为急……脾有生肺之能……土旺而生金,勿拘拘于保肺”。肺五行属金,脾五行属土,肺为脾之子,脾为肺之母。母病及子,土虚不能涵养肺金, 通过补脾可达到益肺的疗效,称为补脾益肺,亦称培土生金,体现了五行相生的理论在治疗方法中的应用。
二、中说西证
补土生金法的科学依据。
三、中医内涵,脾属土
培土生金法的理论渊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则补其母,《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用黄芪建中汤“疗肺虚损不足”,《脾胃论·清暑益气汤》之“脾始虚,肺气先绝”,均为李中梓在《医宗必读·虚劳》中提出培土生金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医理论认为,肺为金,脾属土,土生金,因此,补土则金旺。肺和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从气的生成来看,脾主运化生谷气,肺主呼吸纳清气,谷气与清气在肺中结合为宗气。《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若脾虚运化无力,气的生成不足,肺气便虚,母子相及,形成恶性循环。从水液代谢来看,脾主运化水液,维持水液正常的生成与输布;肺主通调水道,维持水液正常的输布与排泄,二者协调配合,津液正常代谢。脾失健运、肺失宣降则水湿不化而成痰饮。
四、现代研究
㈠培土(健脾)可增强呼吸肌功能
《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因此,脾的运化功能强健与否,关系到肌肉,包括呼吸肌的健康与否[1]。膈肌疲劳是COPD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稳定期COPD患者中肺脾两虚证者彩超膈肌功能较其它组减弱程度更甚[2]。蛋白质供应不足、蛋白质合成减少是肺气肿病人隔肌重量下降,收缩力、耐力减弱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显示[3],用健脾益肺方治疗支气管哮喘后观察组肺动态顺应性高于对照组,中心气道黏性阻力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肺功能、呼吸功能改善明显。补脾可增强病人食欲,增加蛋白质和能量的供应。补脾益气药人参含有蛋白质合成促进因子,能促进DNA、RNA的生物合成,对糖代谢亦有促进作用。大枣、白术、甘草都能增加实验动物的体重,增强肌力[4]。黄芪所含的黄芪多糖有助于蛋白质的合成[5]。由此可见,补脾法可增加蛋白质供应,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改善呼吸肌的能量供应和血流量,从而提高呼吸肌的收缩力和耐力,使通气条件得到改善。
㈡培土(健脾)能增强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
研究表明,营养不良对细胞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使胸腺组织发生形态学改变,皮质、髓质分化不良,胸腺萎缩,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前体分化障碍,对植物血凝素试验反应降低。在体液免疫方面,虽然血清抗体成分大多正常,但呼吸道的分泌型IgA减少,呼吸道易发生反复感染[6]。健脾方药不仅可以健运脾胃,补充营养,而且还能直接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临床所见[7],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伴脾虚者确有免疫功能低下的表现,运用健脾法改养营养状态后,免疫功能均有提高。
㈢培土(健脾)能减少气道黏液高分泌
气道黏液是一种脂质、糖结合物和蛋白质的稀释溶液,会形成一种脂质双层体,上层为粘液层,浮于其下的为稀薄浆液层,在维持气道湿化、协助上皮细胞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病理状态下,粘液分泌异常,长期和过度粘液分泌积聚,将阻塞呼吸道管腔、并导致严重的气流受限。现代研究发现,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证患儿接受益脾固肺方治疗能调节呼吸道炎性因子水平[8];健脾扶正法能够发挥双向免疫调节作用, 对治疗脾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粘液高分泌重要的作用[9];运脾生金颗粒及芪参益肺汤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可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10]。
五、中西会通临证思路
综上所述,现代临床与实验研究,间接揭示了中医“补土生金”治法的科学内涵。不过近年来一些有趣的动物实验表明,上消化道与幽门螺杆菌(Hp)相关之炎症可能通过一种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感觉神经通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之发生,而非过去所谓之直接感染。这更直接地说明,脾胃功能的失调可直接引发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而“痰”为其主要临床表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奥秘因此昭然若揭矣,“补土生金”的科学内涵亦因此昭然若揭矣。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