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四十录
第四十录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一、原文释义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可以理解为阳善温散推助,温煦四肢,化生清气与能量,使气行而不滞。阴善凝聚濡润,聚精成形,濡养机体,架构形骸。
二、中说西证
“阳化气,阴成形”在医学生理病理学中的意义。
三、中医内涵
《灵枢·阴阳系日月》曰:“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指出阴阳是一对属性概念。而“阴静阳躁”指出阴主静,阳主动”阴阳是相对的属性概念。阴指一切具有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等属性的功能;阳指一切具有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等属性的功能。
阳气具有化气(狭义之气)的功能,阴气具有成形的功能。从功能而言,“阳化气” 是指当气作升、出运动时,弥散而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过程,是属阳的功能状态(过程);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阴成形”是指当气作降、入运动时,凝聚而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质的过程,是属阴的功能状态(过程)。如《难经·五十五难》中云:“积者,阴气也”。
从物质形式而言,阴气在机体内的精、血、津液、水这些物质的统称。这些人体正常的代谢物质协同滋润濡养五脏六腑,为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提供物质能量基础。又如《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所注:“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
“阳化气,阴成形”表现在生命的起源。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成受精卵。这种有形之体即为“阴成形”,在“阳化气”推动过程中,逐渐长大,分化出五官九窍,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形成精液、血液等精微物质。
四、现代研究
㈠ 生理角度
从生理角度出发,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物质基础)交感神经为能量消耗型活动神经,副交感神经为保存恢复能量型神经,机体各器官、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和分泌,并参与内分泌调节葡萄糖、脂肪、水和电解质代谢,以及体温、睡眠和血压它们分别调控着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从细胞水平看,生命的本质是遗传信息指导下的能量代谢过程。遗传信息输出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构建细胞形态结构,细胞增殖,数量形体增长等,则类似于中医之“阴成形”,而能量代谢,细胞分化,凋亡等相关功能,属于“阳化气”。
㈡ 病理角度
2.“阳化气,阴成形”与肿瘤
现代医学认为,瘤体的增长需依赖营养物质的供给,在原发病灶内形成毛细血管,依靠机体组织不断摄取养分,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机体阳虚不能化气,阴精不能正常化生,而生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致“阴成形”太过,凝聚而成瘤体。在细胞生物学上表现特异,如癌细胞分化能力低下、畸形且旺盛增长,符合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的认识[1]。
3.“阳化气,阴成形”与自噬
自噬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细胞通过溶酶体途径主动降解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和受损的细胞器,从而循环利用产生的物质和能量,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平衡。通常,自噬在细胞处于应激状态、饥饿或能量代谢紊乱时发生,并具备选择性清除特定物质或细胞器的能力。通过调控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5'-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自噬的核心过程得以启动,形成自噬溶酶体以降解目标物质。这一过程将有形的废物转化为可利用的气体和营养物质,体现了“阳化气”的功能表现,反之则属“阴成形”的病理现象了。
五、中西会通临证思路
“阳化气,阴成形”与现代医学所谓的自噬系统类似,是机体动态的生理平衡过程,若此平衡一旦被打破,则或为体形体肥胖而气虚、多痰湿;或为形体消瘦而阴虚火旺。甚至在此基础上,或聚痰成核,形成肿物,或消肌善谷,成为消渴病的前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