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中医工作室

研究成果

戴恩来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中说西证”-第四十四录

发布时间:2025-07-10 点击数: 字号:

第四十四录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一、原文释义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出自《灵枢·决气》篇。受气,接受水谷精气。取汁,吸取水谷精气中精专之汁。变化而赤,精专之汁经过肾的气化,上送肺心,化为赤色。

二、中说西证

血的生成古今观。

二、中医内涵

㈠  脾之运化是血生成的基础

“中焦”对应脾,包括胃的纳功能;“气”饮食水谷气;“取汁”是指脾的运化功能,将饮食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储存起来作为造血原料的过程《素问·太阴阳明论》记载:“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后世医家由此引申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正如《医权初编》所说:“又一切虚症,不问在气在血,在何脏腑,而只专补脾胃。脾胃一强,则饮食自倍,精血日旺。”

气化是血生成的原动力

李中梓《病机沙篆》:“血之源头在乎肾。”肾的气化功能在“变化而赤”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谓:“夫气血发源于肾,生于胃而输于脾。”

  心主血之生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南方……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心禀南方离火之气,主赤色。《张氏医通》指出:“血不泄,归精于心,得离火之化而为真血。”《侣山堂类辨》认为“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血证论》中提到:“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为血。”强调心火参与造血过程,“变化而赤”的重要一环[1]坎离相交,水火既济,乃生血液,正如《医碥·杂症》所说:“肾属水,心属火,水交于火而血以成。”

四、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虽然骨髓是成年人生成红细胞的唯一场所,但红细胞生成的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蛋白质、铁、叶酸与维生素B12等物质的供应。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而叶酸与维生素B12是红细胞成熟的必需辅助物质,这些造血原料的吸收即在消化系统中伴随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进行,尤其是叶酸与维生素B12的吸收,必须依靠胃黏膜壁细胞产生的内因子参与,形成内因子-B12复合体,才能促进B12在回肠远端吸收而不被消化酶破坏。

造血干细胞来源于胚胎干细胞,参与造血微环境的构建,维持造血功能[2-3]

 肾脏分泌EPO是红细胞生成最重要的因素。正常情况下人类的红细胞生成速率很低,但在出血、溶血以及缺氧等胁迫压力下,红细胞的生成速率甚至可以提高8倍。在这一过程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最重要的因素。EPO是一种主要在肾脏合成的激素。当贫血或血液中氧含量较低时,肾脏就会快速响应,大量合成EPO。后者通过血液循环进入骨髓,促进其中的红系祖细胞向红细胞的转变。成熟的红细胞从骨髓中被释放到循环系统。肾脏感受到血液中氧气浓度和红细胞增加后会减少EPO的合成,进而降低骨髓中的红细胞含量。EPO维持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稳定和促进红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尤其调控血细胞产生[4-5]。研究[6]指出:EPO缺乏后极易导致各种贫血。慢性肾衰竭的患者,随着病情进展,EPO的分泌逐渐减少,是导致肾性贫血加重最重要的因素

此外,心脏在造血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心肾协调的关系,现代研究揭示了其部分机制。心肌细胞通过精密调控心交感神经,激活β3-肾上腺素受体,从而促进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协同作用,调节造血干细胞(HSCs)的周期,提高G0/G1期的转换效率[7]

五、中西会通临证思路

根据中西医对血的生成过程及重要环节的认识,可将贫血(包括血虚)的病因病机分为三种:一是造血的原料不足,脾虚运化无力,使造血原料和营养物质吸收不足;二是造血指令缺失,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三是造血的程序障碍

因此,在贫血的治疗中,营养不良性贫血是最常见的类型。中医从补益脾胃入手进行治疗,便会取得良好的疗效。对于肾性贫血的治疗,中医疗法相对有限。由于EPO缺乏是肾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中医药治疗收效甚微,外源性补充EPO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临床治疗肾性贫血的首选药物。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核心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核心治疗方法之一。再生障碍性贫血,<40岁的重型AA患者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主,辅以中医补益心肾法,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可见,在贫血的治疗中,或以西药为主,或以中药为主,或以中西药有机结合,均不失“病证结合,优势互补”的模式。

分享到:
×

用户登录